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虎头山

虎头山

①在今辽宁铁岭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37铁岭卫: 虎头山 “在卫东南百十里”。

②在今福建德化县西。《方舆纪要》 卷99泉州府德化县: 虎头山在 “县西百五十里。有古寨,周围七里余,其中泉石如画,外极高峻,避兵者依之,万夫莫敌”。

③在今台湾高雄市西北打鼓山。一说今台南市西安平附近。《东西洋考》: 东洋针路澎湖屿,“用丙已针,五更,取虎头山”。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 作斧头山。《顺风相送》 作虎仔山。

④在今湖北襄樊市市区西南虎头山路一带。《舆地纪胜》 卷82襄阳府: 虎头山 “在襄阳县东南五里半。山形蹲踞,因名”。《元史·阿术传》: 至元四年(1267),“阿术过襄阳,驻马虎头山,指汉东白河口”。即此。

⑤在今湖北鄂州市东。《舆地纪胜》 卷81寿昌军: 虎头山 “在武昌县东三里。《土俗编》 云: 上枕虎头,下瞰南湖,一佳胜也”。

⑥即秀山。在今广东东莞市西南海中之大虎山岛。《明一统志》 卷79广州府: 虎头山 “在东莞县西南五十五里大海中,有大虎、小虎二山,俗号虎头门。外夷入贡及使外夷者皆道此”。

⑦在今广东惠来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03惠来县: 虎头山在 “县东北一里。两石夹峙,其中空洞,外望若虎之昂首”。

⑧在今广东雷州市东南。《舆地纪胜》 卷118雷州: 虎头山 “在海康县东七十里。枕海”。《清一统志 ·雷州府》: 虎头山,“ 《旧志》: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⑨在今四川合川市东北十五里,与马鬃山隔江相望。《元史·世祖纪》: 至元十年 (1273): “合刺请于渠江之北云门山及嘉陵江西岸虎头山立二戍,其以图来上,仍乞益兵二万。诏给京兆新签军五千益之。”即此。

⑩在今四川富顺县东南八十三里。《方舆纪要》卷70富顺县: 虎头城在虎头山,“其山高六十余丈,蹲踞江边,状若虎头”,因名。《宋史·地理志》 富顺监: “咸淳元年,徙治虎头山。” 即此。

(11)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为玉垒山向西伸延入岷江内一山头。《元史·河渠志》: “北江少东为虎头山。”


(1)古山名。(1)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西南。《元史·阿术传》:元至元四年(1267年),元将阿术初过襄阳,驻马虎头山,望汉东白河口,即此。(2)又作斧头山(《岛夷志略》)、虎仔山(《顺风相送》)、打狗屿(《东番记》)。俗称打鼓山、打狗山。即今台湾省高雄市西万寿山。《东西洋考》东洋针路澎湖屿:“用丙巳针,五更,取虎头山。”一说在今台南市西安平区附近。(2)古岛屿名。即“秀山(2)”。


猜你喜欢

  • 贺水

    ①在今山西翼城县东。《水经·浍水注》:“贺水东出近川,西南至浍交入浍。”②在今广西上林县东北。《清一统志·思恩府》:贺水 “在迁江县西南四十里。源出岜梧山,其北有武绳水……合流东入清水江”。

  • 河泽

    即阿泽。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左传》: 襄公十四年 (前559),卫献公出奔齐,孙林父追之,“败公徒于河泽”。杜注: “济北东阿县西南有大泽。”

  • 龙图阁

    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市)阁名。咸平四年(1001)建。《宋史·职官志》 载:“在会庆殿西偏,北连禁中,阁东曰资政殿,西曰述古殿。阁上以奉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及宗正寺所进属籍、世谱

  • 下土寨

    即今福建宁化县北安远。南宋绍定中改名安远寨。

  • 岐岭墟

    即今广东五华县西北岐岭镇。清同治《广东图说》卷90:长乐县有岐岭墟汛。

  • 陕西汉中道宣慰司

    元至元二十年 (1283) 置,属陕西四川行省。治所在安西路 (后改奉元路,今陕西西安市)。领安西、延安、开成、凤翔、兴元等五路,相当今陕西及宁夏、内蒙部分地。二十二年 (1285)废。

  • 阿尔巴特驿

    清光绪年间置,在今新疆温宿县东北盐山口。宣统《新疆图志》卷81温宿县:阿尔巴特驿“即盐山口”。

  • 多智山

    即三角山。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与霍山县、六安市连界。《隋书·地理志》:庐江郡开化县有多智山。《寰宇记》卷126舒城县:三角山“一名多智。其山出水,以润益生人。又饮之聪明博敏,故曰多智”。

  • 盐海子

    又名喀喇塔拉额西柯淖尔。在今新疆精河县北。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3: 喀喇塔拉额西柯淖尔 “戽水于岸自然成盐,商贾运贩一升数钱,伊犁之境是焉仰给,故又曰盐海”。

  • 定远

    集镇名。在甘肃省榆中县城关镇西北。定远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2770。为古驿站。唐代名将郭元振率定远军西征,在此筑城,名定远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为定远县治。附近煤炭资源丰富,为县燃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