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盘山
①在今福建政和县东。《方舆纪要》 卷97政和县 “筹坑山” 条内: “铜盘山在县东三十里。高数千仞,为邑境之望。” 《清一统志·建宁府》: 铜盘山 “在政和县东三十里。高插天际,非攀萝扪葛不可上。七星溪水出此”。
②在今湖南慈利县东四十里。铜盘水所出,下注为滩。宋本 《寰宇记》 卷118慈利县: 铜盘滩,“《郡国志》 云,连钱、铜盘、石马,此澧阳之滩险也”。
①在今福建政和县东。《方舆纪要》 卷97政和县 “筹坑山” 条内: “铜盘山在县东三十里。高数千仞,为邑境之望。” 《清一统志·建宁府》: 铜盘山 “在政和县东三十里。高插天际,非攀萝扪葛不可上。七星溪水出此”。
②在今湖南慈利县东四十里。铜盘水所出,下注为滩。宋本 《寰宇记》 卷118慈利县: 铜盘滩,“《郡国志》 云,连钱、铜盘、石马,此澧阳之滩险也”。
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南。《水经·淮水注》:“淮水又东,得浉口。水源南出大溃山,东北流翼带三川,乱流北注浉水。又北径贤首山西,……浉水又东径义阳故城北……又东径七井冈南,又东北注于淮。” 《太平御览》 卷6
清雍正十三年 (1735) 升颍州置,属河南省。治所在阜阳县 (今安徽阜阳市)。辖境相当今安徽涡阳、蒙城、霍邱等县以西地区。1912年废。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颍州置,治今安徽省阜阳市。辖境相当
①指今四川重庆市东北二十里之铜锣峡。《水经·江水注》: “江水径阳关……又东径黄葛峡,山高险,全无人居。” 《清一统志·重庆府一》: 黄葛峡,“ 《旧志》: 涂山足有古黄葛树,下有黄葛渡,即黄葛峡也”
在今贵州福泉县南四里。与羊场江通。明曹学佺《名胜志》:“其水湍而深,中流如沸,武胜关设于此。左右悬崖,一水中贯,实诸路之冲也。”
十六国之一。公元350年氐族贵族苻洪称三秦王。352年子健据关中称帝,建都长安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国号秦。史称前秦。357年苻坚即位后,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曾一度统一我国北方。394年为后秦所灭。
即今云南祥云县东北米甸镇。明洪武十七年(1384)置土巡检司于此。
在今浙江余姚市南八十里大岚乡。《资治通鉴》:唐咸通元年(860),“刘从简帅壮士五百突围走,诸将追至大兰山”。即此。在浙江省余姚市南。唐咸通元年(860年),裘甫起义军一部守此。
三国吴置,属荆州。治所在昭陵县 (今湖南邵阳市)。辖境相当今湖南冷水江市以南资水流域。西晋太康中改为邵陵郡。西汉时置,治昭陵县(今湖南邵阳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邵阳、新邵、邵东、新化、武冈、洞口、新宁
即琅邪郡。治所瑯邪县 (在今山东胶南市西南琅琊镇)。
一名鼓钟城。在今山西垣曲县东三十五里。《水经·河水注》: 教水南流历鼓钟川,分为二涧,“一水历冶官西,世人谓之鼓钟城,城之左右,犹有遗铜及铜钱也”。《周书·武帝纪》: 北周建德五年 (576),“乌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