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耨达山
即今西藏西南部冈底斯山。清乾隆《卫藏通志》卷3:冈底斯山“即大雪山地,阿哩地方之东北,周一百四十余里,峰峦陡绝,积雪如悬崖,山顶百泉聚流,至麓即伏,实诸山之祖脉,梵书所谓阿耨达山也”。阿耨达为清凉无热恼之义。
即今西藏西南部冈底斯山。清乾隆《卫藏通志》卷3:冈底斯山“即大雪山地,阿哩地方之东北,周一百四十余里,峰峦陡绝,积雪如悬崖,山顶百泉聚流,至麓即伏,实诸山之祖脉,梵书所谓阿耨达山也”。阿耨达为清凉无热恼之义。
又名羊武谷。在今山西原平市西北三十五里。《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契丹主将五万骑,号三十万, 自扬武谷而南,旌旗不绝五十余里”。又称羊武谷、阳武谷。在今山西省原平市西北。为雁门西偏的重
在今浙江缙云县北二十四里,接永康县界。《方舆纪要》卷94缙云县:万景山寨“在县西北, 中容万人”。
北齐置,治所在石梁城(今江苏六合县西)。南朝陈废。北齐置,治瓦梁城(今江苏南京市六合区西)。南朝陈废。
在今浙江武义县东北四十里。《元丰九域志》卷5:婺州武义县有“八素山”。乾隆《浙江通志》卷17引万历《金华府志》:八素山“在县北四十里,周二十里。 《东阳山水记》云:秦末有八士从洛阳来,逋栖于此, 皆青
北宋置,属什邡县。即今四川什邡县西北五十里洛水镇。在四川省丹棱县东南部。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1.8万。镇人民政府驻杨场,人口370。以驻地杨场得名。1951年为杨场乡,1958年为杨何公社,1984
即湓口城。在今江西九江市区,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得名。隋置湓城县。即“湓口城”。
在今江苏仪征市东北三十里。《舆地纪胜》卷37扬州:陈公塘,“《广陵志》云:魏广陵太守陈登所浚也。《寰宇记》亦号爱敬。初开此陂,百姓爱而敬之,因以为名。《皇朝郡县志》:凡向来平原广野战地沙场,今皆决水注
在今湖南泸溪县西八十里。《方舆纪要》卷81卢溪县 “连竭提山” 条下: 居住山 “有石室,苗僚所居”。
即鲁阳关水。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南召县东。《元和志》卷6鲁山县:“鲁阳关水,俗谓之三鸦水。”
在今河南邓州市西。《方舆纪要》卷51邓州:“五陇山在州城西,山有五堆连接,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