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陉山

陉山

①即井陉山。在今河北井陉县北。《穆天子传》卷4:“至于鈃山之队”(《史记索隐》引作“陉山之隧”)。《方舆纪要》卷14井陉县:陉山在“县(今城关镇)东北五十里。井陉之险,为河北、河东之关要。今县境诸山错列,大约与陉山相连接,俱太行之支陇也”。

②一作陉。在今河南偃城县东。《战国策·韩策一》:苏秦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南有陉山”。《史记·魏世家》:襄王六年(前313),“魏伐楚,败之陉山”。《正义》引《括地志》谓:“陉山在郑州新郑县西南三十里。”或以为应在今湖北、河南交界处。


春秋楚地。其地一说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一说在今新郑市西南。《春秋》僖公四年(前656年):公会齐侯等伐楚,“次于陉”;《史记·魏世家》:襄王六年(前313年),“魏伐楚,败之陉山”。皆即此。


猜你喜欢

  • 内方山

    ①在今湖北汉川县南六十里。《元和志》卷27沔州��川县:内方山“在县南九十里”。《方舆纪要》卷76汉川县“阳台山”条下:内方山“在县南六十里,或以为《禹贡》内方,误也”。②

  • 玉局峰

    在今云南大理市西北,大理古城西南。为点苍山十九峰中的第六峰。《清一统志·大理府》引《名山志》,记点苍山十六峰,“六曰玉局峰,峰顶之南有冯河,周回万步”。

  • 喇嘛

    即今四川理塘县西南喇嘛垭乡。清雍正年间置喇嘛土百户。

  • 虎峪口

    在今山西阳高县东北。《清一统志 ·大同府》: 虎峪口 “在阳高县东北二十里。东西十五步,墙高一丈”。

  • 敛寻城

    唐南诏置,属剑川节度。在今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境。宋大理废。在今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境内。南诏时属剑川节度使。

  • 鄣郡

    楚、汉之际置 ( 一说秦置),治所在鄣县 (今浙江安吉县北安城镇古城)。辖境当今安徽、江苏两省长江以南、江苏茅山以西、浙江新安江以北地区。西汉元狩二年 (前121) 改为丹阳郡。楚汉之际置,一说秦置,

  • 涨海

    指今南海东部。为自大食至中国航行所经七海之最后一海。《初学记》卷6引谢承 《后汉书》 曰:“交阯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古代指相当今中国南海至爪哇海一带,或泛指东南亚一带海域。《初学记》卷六引谢承《

  • 大基山

    在今山东莱州市东二十里。上有道士谷。元于钦《齐乘》卷1:“金明昌间刘国枢记云,大基山道士谷,后魏郑文公得道之地,流泉花竹,地占高敞,略无纤尘,郡之甲胜。”

  • 虎门炮 (礮) 台 (臺)

    在今广东东莞市西南虎门,地处珠江出海咽喉。清康熙五十六年 (1717)建有炮台。***战争前夕,清朝爱国官员林则徐、关天培在虎门两岸及海上岛屿修筑炮台,横江布下铁链,使之成为 “金锁铜关”。第一重门户为

  • 丰宁长官司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属都匀卫。治所即今贵州独山县西南上司乡。弘治八年(1495)属独山州。清改为丰宁上长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