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城县
西魏改仪隆县置,为隆城郡治。治所在今四川仪陇县北。北周保定四年 (564) 复为仪隆县。
西魏改仪隆县置,为隆城郡治。治所在今四川仪陇县北。北周保定四年 (564) 复为仪隆县。
在今海南省琼海市东北。《明史·地理志》 琼州府会同县: “东有调嚣巡检司,治端赵都,寻迁县东南南沧村。”
①唐天宝五年 (746) 改真符营置,为昭德郡治。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乾元元年 (758)为真州治。后没入吐蕃,废。②唐天宝八年 (749) 改华阳县置,属京兆府。治所在黎园北 (今陕西洋县北境)。
在今湖北宜城市东南十五里。春秋时为鄢国都。楚灭以为邑。昭王徙都于此。在湖北省宜城市东南郑集高岗之上。北溯襄阳,南望荆州,西距蛮河10千米,东离汉江6千米。为春秋时期楚昭王避吴难迁都之处。春秋时可能为鄢
北魏永安中改泫氏县置,为长平郡治。治所即今山西高平市。北齐废。古县名。北魏永安中改泫氏县置,治今山西省高平市。为长平郡治。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废入高平县。
秦置,属南海郡。治所即今广东博罗县。《续汉书 ·郡国志》 注: 博罗 “有罗浮山,自会稽浮往博山,故置博罗县”。此说出于附会。据近人徐松石 《傣族僮族粤族考》 称,在古僮语中,“百” 或“博” 含有
亦作乌拉江。即今吉、黑两省境之松花江。《元朝秘史· 征伐金国》: 成吉思汗 “命合撒儿领右手军沿海自大宁经过女真,若便归附,即缘彼中边郡,经浯剌、纳语二江泝讨浯儿河回营”。
《尚书· 禹贡》: “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史记·夏本纪》 作负尾; 《汉书·地理志》 作倍尾、横尾。一说在今湖北安陆北,《汉书·地理志》 江夏郡安陆县 (今湖北云梦县): “横尾山在东北,
①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内。《史记·高祖本纪》:高祖“置酒雒阳南宫”。《正义》引《舆地志》:“秦时已有南北宫。”《后汉书·明帝纪》:永平三年(60),“起北宫及诸官府”。八年(65)冬十月,“北宫
在今北京市密云县北。《清一统志·顺天府》: 黄崖口关“在密云县西北八十里,石塘路西北”。后金崇德七年 (1642),阿巴泰伐明,自墙子岭入此,克长城。即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大黄崖口。清崇德七年(1642
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南吕梁。《元和志》卷9彭城县:吕梁故城“在县东五十七里。春秋时宋之吕邑,至汉以为吕县。城临泗水,高一百四十尺,周回十七里。此城东二里有三城,一在水南,一在水中上,一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