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关
①在今湖北郧西县西马鞍关乡。《方舆纪要》卷79郧西县“鸡岭关“条下:“马鞍关在县西七十里, 皆因山以名。”
②明正统初设,在今广西藤县南。《方舆纪要》卷108藤县:马鞍关在“县南二里。平南、岑溪、容县舟道所经也。山径险隘”。嘉靖末废。
①在今湖北郧西县西马鞍关乡。《方舆纪要》卷79郧西县“鸡岭关“条下:“马鞍关在县西七十里, 皆因山以名。”
②明正统初设,在今广西藤县南。《方舆纪要》卷108藤县:马鞍关在“县南二里。平南、岑溪、容县舟道所经也。山径险隘”。嘉靖末废。
即今云南会泽县东南待补。《清一统志·东川府》:歹补巡司“在会泽县南一百一十里”。
亦作云溪港。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方舆纪要》卷77岳州府临湘县:云溪水在“县西南四十里。源出崖岭,流经县南三十五里,汇为松阳湖。又象骨港,亦自县西南,东出松阳湖流合焉,注于大江”。
唐时中国通西亚和非洲东部的道路名。附见《新唐书·地理志》,系根据贾耽所记从边州入四夷道路转载。主要道路有二:(1)由广州经由越南中部、南部沿海地区和附近岛屿,渡新加坡海峡,过爪哇岛、苏门答腊岛、尼科巴
即彭亡山。今四川彭山县东北仙女山。《晋书·桓玄传》: 东晋永和三年 (347),伐成汉李势,“军次彭模……势使其叔父福及从兄权等攻彭模”。《方舆纪要》 卷71彭山县: 彭亡山 “亦名彭女山,亦曰平模山
清乾隆二十五年 (1760) 筑,在今新疆阜康市。四十一年 (1776)置阜康县于此。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准噶尔图古特部游牧之地建,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四十一年改设县。
即今新疆鄯善县。《宋史·高昌传》: 太平兴国六年 (981),王延德出使高昌,从鬼谷口避风驿“凡八日至泽田寺。高昌闻使至,遣人来迎,次历地名宝庄”。
即今浙江金华县西五十里汤溪镇。《清一统志·金华府一》:“明成化中,知府李嗣以其地阻山带水,犷戾难治,因割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之地置县,治汤塘,因以为名。”明成化七年(1471)至1958年,汤溪
亦名金川河。藏名促浸。即今四川大渡河上游大金川。清康熙《皇舆全览图》:四川大渡河上游有大金川土司,土司以河名。(1)古地名。明金川寺演化禅师地,后分大、小金川。大金川,土语“促浸”。清雍正元年(172
即今河南封丘县西北陈固乡。民国《封丘县续志》卷2《乡镇》:“陈固镇,在县西北三十里。”
1941年4月晋绥边区由离石县析置,治小东川 (今山西离石县东)。1946年撤销,并入离石县。旧县名。晋绥抗日根据地设。1940年由山西省离石县东部置东北办事处。以位县东得名。1941年改离东,治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