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洲桥

黄洲桥

在今江西崇仁县城东南。《方舆纪要》 卷86抚州府崇仁县: 黄洲桥 “在县治东南。宋嘉祐中,建浮梁,名正政桥,后易曰巨济。淳祐中,改创石桥,计九墩,长数十丈。咸淳间,文天祥改名曰黄洲桥。自元及明朝屡经葺治,为郡西往来之通道”。


在江西省崇仁县。崇仁河横贯县中,将县城一分为二,黄洲桥又将两半连结起来。唐时,“于河上编竹为杠,鱼贯而渡,水溢则漂坏,水疲时复葺理用”。北宋嘉祐年间改为浮桥,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开始修建石桥,历15年竣工,旋毁于火;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并在桥面上建屋40余楹,桥两端设门启闭。文天祥题写“黄洲桥”三字。元、明两代,屡坏屡修,并以捐资的豪绅名改称德平桥、天启桥。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石桥几乎毁坏殆尽,遂代之以浮桥。富绅谢廷恩捐资重修,并借鉴临川文昌桥的经验,清河基,将桥墩建在岩石上,又采用当时的先进建筑技术,加以改进。“自墩脚砌至梁眼有14层,出水小花墩繇梁眼,上至边石,以24层为率……墩前加金钢雁翅一座,以杀水势”。桥长139米,十分牢固。民国时期,一度改名中正桥。1965年扩建为八墩九孔的钢筋水泥大桥,桥面加宽至10米,两边增辟人行道,并装置了桥栏和吊灯。1969年特大洪水冲损桥墩,后又修复。


猜你喜欢

  • 景罕寨

    即今云南陇川县西南二十八里景罕镇。《方舆纪要》 卷118潞江安抚司: 景罕寨 “在司西南。洪武末,平缅诸蛮刁干孟叛,何福讨破之于南甸,还兵击景罕寨。蛮乘高据险,坚守不能下。福粮垂尽,沐春驰至,径渡怒江

  • 延庆宫

    即常道观。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青城山。隋时建。

  • 广夷州

    宋大理置,属永昌府。治所在今云南昌宁县西五十八里广益。元代废。大理国置,治今云南省保山市东南西邑。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置石甸长官司。

  • 白岩县

    辽置,为岩州治。治所在白岩城(今辽宁灯塔县东南西大窑镇南、太子河北岸官屯附近)。后废。古县名。辽置,治今辽宁省辽阳市东北燕州城。为岩州治。金初改名石城县。

  • 兆雅镇

    即今四川泸县东北兆雅镇。清嘉庆《泸州志》卷2:赵雅镇场在“州东北三十里”。在四川省泸县中部偏东。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4.3万。镇人民政府驻兆雅,人口 2900。清乾隆年间兴集,以明建兆雅公馆得名。1

  • 甲郡

    亦作上甲郡。南朝梁置,治所在上甲县(今湖北郧西县西南夹河镇)。北周辖境相当今陕西洵阳、白河二县及湖北郧西县部分地。隋开皇初废。即“上甲郡”。

  • 乌龙集

    即今河南淮滨县城关镇。旧属息县。民国初设县左驻此。1952年以息县、固始、潢川三县地析置淮滨县,设治于此。在今河南省淮滨县境。清咸丰五年(1855年)苏添福率捻军大败清军于此。

  • 中屯所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置姚安中屯守御千户所,属楚雄卫。治所即今云南大姚县。清康熙七年(1668)废。

  • 招隐寺

    在今江苏镇江市南郊招隐山东麓。东晋末隐士戴颙居于此。颙死后为寺,寺以山名。今寺为清同治、光绪间重建。附近有昭明太子读书台、增华阁。

  • 西汤池镇

    即今安徽舒城县南汤池镇。清光绪《舒城县志》卷7:西汤池镇在“县南六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