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江郡
北齐改江都郡置,属和州。治所在乌江县(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南朝陈改为临江郡。
北齐改江都郡置,治乌江县(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南朝陈改名临江郡。
北齐改江都郡置,属和州。治所在乌江县(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南朝陈改为临江郡。
北齐改江都郡置,治乌江县(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南朝陈改名临江郡。
南朝宋初置,为初安郡治。治所在今河南确山县西北。大明间废。北魏延兴二年 (472) 复置,北齐废。
①隋大业六年(610)改允吾县置,属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永登县。唐武德三年(620)改为广武县。②唐武德二年(619)改凉川县置,为会州治。治所即今甘肃靖远县。贞观八年(634)为粟州治。同年复为会州
即今贵州惠水县西南三都镇。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3定番州:场市有“三都”。三都,系布依语音译,意为三处堵水的地方。涟江至此形成三道水塘,故名。
春秋时国。在今湖北应城市西。《左传》: 桓公十一年 (前701),“楚屈瑕将盟贰、轸”。后为楚所灭。古国名。春秋小国。在今湖北省应城市西。《左传》桓公十一年(前701年):“楚屈瑕将盟贰、轸”,即此。
亦名中兴场。即今四川中江县南中兴乡。民国《中江县志》卷2:中兴场在“治西南三十里”。
在今山东潍坊市寒亭镇东南十八里后吉家。隋大业初改潍水县为下密县治此。唐武德八年(625)废。以其在旧下密县城(今潍坊市)东,俗称东下密。
在今广西兴安县西三十里。明置巡司于此。
在今湖南桃源县东五里。源出高崖山,东南流入沅。宋本《寰宇记》卷118武陵县:延溪,“《武陵记》云,延溪有柘树千余顷,枝条茂畅。昔有乌集其上,枝下垂着地,乌去,枝振杀之,群乌号啸,楚人取其枝为弓,名曰乌
唐置,治所在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西部,新现南十五里,新现河西侧。辖境约当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西部地。后废。
从今河南新乡市西南小冀至开封市。全长86.2公里。日伪为联络陇海、平汉 (今京汉) 两路而筑,1939年动工,次年建成。1947年前后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