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州
三国蜀汉行政区划。蜀汉疆域为益州全境,所辖仅为汉代十三州之一。乃析益州部分辖境置为梁州。益州治所在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梁州治所在汉中(今陕西省汉中东)。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伐魏,拔武都、阴平二郡,置凉州以统之。始有三州的建置。又建国后致力于开扩南面边境,置庲降都督统南中诸郡,其性质与州牧相似。
三国蜀汉行政区划。蜀汉疆域为益州全境,所辖仅为汉代十三州之一。乃析益州部分辖境置为梁州。益州治所在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梁州治所在汉中(今陕西省汉中东)。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伐魏,拔武都、阴平二郡,置凉州以统之。始有三州的建置。又建国后致力于开扩南面边境,置庲降都督统南中诸郡,其性质与州牧相似。
吏员名。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每旗置屯达,意即村长,受札萨克之命,处理村内之事。
清末外城工巡局所属机构。见“外城工巡局”。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天朝典官,掌督造钱币。员额四人,官阶为职同指挥。
官名。北齐于太子家令寺置内坊令及丞,掌知閤内诸事。参见“太子典内”。
官署名。隋始置,为兵部四司之一。司的长官隋初称为侍郎,以员外郎为佐官。炀帝时改为郎与承务郎。唐沿置,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主官。都官郎中一人,从五品上; 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掌俘隶簿录,给衣粮医药,而
辽朝北面官类名。为主持辽北面中央大政的政府机构总称。有契丹枢密院,北、南宰相府,北、南大王院,宣徽北、南院,大于越府,大惕隐司,夷离毕院,大林牙院,敌烈麻都司,文班司,阿札割只。辽朝重北轻南,所以北面
官名。太平天国后期设置,似为番镇统管的别名或改名。见“统管”。
官署名。明洪武五年(1372)置,掌诸王府护卫。详见“王府护卫指挥使司”。
武散官名。明朝置,武官正二品,加授。万历(1573—1619)时,曾加封建州卫左都督努尔哈赤龙虎将军之号。官名。金置龙虎卫上将军,正三品上,为武散官。见《金史·百官一·武散官》。元代武散官中有龙虎卫上
官署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置,隶少府监。后与司柒署并为织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