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官正
官名。唐朝肃宗乾元元年 (758) 始设,为司天台属官。额一人,正五品上。系春、夏、秋、冬、中五官正之一,掌司四时,司其方之变异。宋朝沿置。初属司天监,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属太史局,正八品。辽、金、元三朝不置。明朝为钦天监属官,正六品。掌推历法,定四时。任职者不得改他官,子孙不得从他业。清朝为钦天监时宪科之职官,康熙四年(1665)设。由汉一人充任,从六品。掌管编制时宪书,及日月食之推算。
官名。唐朝肃宗乾元元年 (758) 始设,为司天台属官。额一人,正五品上。系春、夏、秋、冬、中五官正之一,掌司四时,司其方之变异。宋朝沿置。初属司天监,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属太史局,正八品。辽、金、元三朝不置。明朝为钦天监属官,正六品。掌推历法,定四时。任职者不得改他官,子孙不得从他业。清朝为钦天监时宪科之职官,康熙四年(1665)设。由汉一人充任,从六品。掌管编制时宪书,及日月食之推算。
官名。西汉置。《汉书·陈汤传》:“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官名,西汉置,属太官,掌献食。《汉书·陈汤传》:“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
唐代官资的一种。指以前曾充任过某种职事官,因考满或其他原因停官而待选者,某一职官一般须任该职经两考以上方算“成资”、未经两考者铨选时仍按前一任官资授职。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规定自散秩入清望官, 得
官名,汉置,为城门候的下属官吏,掌文书,俸百石。《汉书·王莽传》:“王兴者,故城门令史。”
官名。战国秦置。负责王宫警卫。《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公车司马猎律。”官名,西汉时掌殿司马门,受天下奏事,并掌宫中巡逻和征召等事。东汉掌南阙门,受吏民章奏、四方贡献等。王莽时改称王路四门。参看
官名。即理匦使,唐肃宗至德元载(756)改,代宗大历(766—799)中复置理匦使。
官名。北魏置,为任职于侍御曹的主文中散,选用才学之士,亦有由中书学生迁任者。五品中。参见“主文中散”。
苑园名。见“提点在京四园苑所”。
官名。唐朝左右卫所领内府翊卫二府次官之一,置一员,正五品上,与右郎将同为本府中郎将副贰。
官署名。简称“仪制司”。明清礼部四司之一。掌诸礼文、宗封、贡举、学校之事。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仪部置。设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三人。洪熙元年(1425)南京礼部亦置,设官略同。清顺治元年(
官名。西魏、北周夏官府右武伯中大夫右骁骑率上士佐官,正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