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吏部员外郎

吏部员外郎

官名。①吏部头司吏部司次官。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始置一员,掌本曹籍帐,侍郎缺则代理曹事。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后又置选部承务郎行其职。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复旧,置二员,一掌核实选人解状、簿书、资历与考课,以呈尚书、侍郎,称判南曹; 一掌判本司事务,称判废置。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司改名司列员外郎、天官员外郎,寻各复旧。从六品上。五代因之。北宋初为六品寄禄官,不预司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尚书左右选、侍郎左右选各置郎官,协助尚书、侍郎分掌文武官铨选之事,其资序未及知府以上者为员外郎,正七品,或加尚左、尚右、侍左、侍右诸名目。详见“尚书左选”、“尚书右选”、“侍郎左选”、“侍郎右选”。②吏部佐贰官。辽朝为南面朝官。金朝为吏部尚书佐贰官,分判曹务及参议选事,所掌与郎中同,从六品。元朝略同。明初置,正六品,旋罢。清初亦置,后罢。③吏部诸司员外郎统称。如隋、唐、五代、两宋之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员外郎,明、清之文选(总部、选部)、验封、稽勋、考功员外郎等。详见各条。


官名,为吏部官员,吏部四司都设此官,他与郎中共掌或分掌该司职务。《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一人判南曹。皆为尚书、侍郎之贰。”

猜你喜欢

  • 明算科

    科举常科科目之一。唐代设置,据《通典·选举三》记载,考明算科者须通《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孙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缀术》、《缉古》诸经,以帖经的方式考试,《九章》

  • 常科

    科举考试中经常考试的科目,与制科相对称。参见“科目”。

  • 科员

    官名。清末中央各部属官,隶各司、科之内,位科长之下。八、九品不等。官员。清末各部在各科员外郎之下有主事,办理科务。南京临时政府始置科员,分一、二、三等,然犹有用主事名义的,如外交部。北洋政府各部、院、

  • 典彘中士、下士

    官名。“彘”即猪,也称为豕。《周礼·春官·小宗伯》郑众注:“司徒主牛,宗伯主鸡,司马主马及羊,司寇主犬,司空主豕。”北周行《周礼》,故置典彘中士,正二命;典彘下士,正一命。属冬官府司水中大夫。

  • 管旗参领

    官名。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每旗设置,协助管旗章京、副章京管理民事,依旗之大小无固定员额,一般以五至六佐领以上设一人,由台吉中选补;如不得适当之人,则由佐领中选任之。

  • 东京都详稳司

    官署名。辽朝置,为北面官。掌东京路兵马。

  • 护鲜卑校尉

    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置。掌鲜卑各部事务,统兵,驻昌平。员二人,秩比二千石,四品。官名,三国魏文帝置,掌鲜卑各部事务,领兵驻昌平,秩比二千石,四品。

  • 酒课提举司

    官署名。元朝置。掌酒醋榷酤之事。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始置于大都,秩从五品,设提举一员,同提举二员,副提举二员。二十八年,减同提举、副提举各一员。成宗大德八年(1304),开和林酒禁,亦设酒课提

  • 都部署

    官名。北宋初置,为一方军事统帅,掌军旅屯戍、攻防等事务。后避英宗赵曙名讳,政称都总管。辽朝有兵马都部署,属北面边防官。官名。五代时后唐设此官,为战时指挥部分军队的指挥官。宋初沿袭后唐制度,后来在接近辽

  • 铸■务

    官署名。北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 改在京铸钱监置。掌造铜、铁、鍮石(黄铜)诸器及铙、钹、钟、磬等。设监官,以京朝官、三班使臣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