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吏部员外郎

吏部员外郎

官名。①吏部头司吏部司次官。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始置一员,掌本曹籍帐,侍郎缺则代理曹事。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后又置选部承务郎行其职。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复旧,置二员,一掌核实选人解状、簿书、资历与考课,以呈尚书、侍郎,称判南曹; 一掌判本司事务,称判废置。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司改名司列员外郎、天官员外郎,寻各复旧。从六品上。五代因之。北宋初为六品寄禄官,不预司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尚书左右选、侍郎左右选各置郎官,协助尚书、侍郎分掌文武官铨选之事,其资序未及知府以上者为员外郎,正七品,或加尚左、尚右、侍左、侍右诸名目。详见“尚书左选”、“尚书右选”、“侍郎左选”、“侍郎右选”。②吏部佐贰官。辽朝为南面朝官。金朝为吏部尚书佐贰官,分判曹务及参议选事,所掌与郎中同,从六品。元朝略同。明初置,正六品,旋罢。清初亦置,后罢。③吏部诸司员外郎统称。如隋、唐、五代、两宋之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员外郎,明、清之文选(总部、选部)、验封、稽勋、考功员外郎等。详见各条。


官名,为吏部官员,吏部四司都设此官,他与郎中共掌或分掌该司职务。《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一人判南曹。皆为尚书、侍郎之贰。”

猜你喜欢

  • 出使荷国大臣

    官名。清朝光绪七年(1881)设。驻德使臣兼。正二品。十三年,改驻俄兼。二十三年,复旧。三十一年,始专设出使大臣兼办保和公会事宜。辖爪哇总领事、泗水、苏门答腊领事各一员,参赞官、通译官、书记官等。

  • 殿前左右射生军

    唐肃宗时置衙前射生手千人,谓之左右英武军,也叫供奉射生官、殿前射生军等,分左右厢,故称殿前左右射生军,负责保卫。其官为大将军,即由大将军统帅。参看《旧唐书·职官三·左右神武军注》、《历代职官表·历代职

  • 司刺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 仿《周礼》司刺置,北周沿置。秋官府刑部中大夫属官,正三命。下设司刺中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罢。参见“司刺”。

  • 广西司

    官署名。即“广西清吏司”。

  • 僧纲司都纲

    官名。明朝僧纲司主官,掌各府佛教事务的官员。一人,从九品。洪武十五年 (1382) 始置,设官不给俸禄。清朝各府沿置,详“都纲”。

  • 计臣

    谋臣。《史记·苏秦列传》:“臣闻明主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故尊主广地强兵之计臣得陈忠于前矣。”又如《孔丛子对魏王》:“子高谓魏王曰:臣入魏国,见君之二计臣焉,张叔谋有余,范威智不逮。”

  • 大单于台

    官署名。十六国后燕慕客熙光始元年(401) 置。《晋书·慕客熙载记》:“改北燕台为大单于台,置左、右辅,位次尚书。”其职掌参见“大单于”。

  • 枢密承旨

    官名。五代枢密院置,主管承旨司之事。北宋初沿置,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始名枢密都承旨。南宋因之。

  • 起居注给事中

    官名。为给事中兼修起居注的简称,秩正四品,掌纪录奏闻之事。元初采纳中书省臣建议,以翰林待制兼起居注。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始置左右补阙 ,如古代的左右史。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升为给事中兼修起

  • 左武大夫

    官名。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重定武臣阶官名,改东上閤门使置,正六品。武阶官名。宋政和中改东上閤门使为左武大夫,秩正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