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太常

太常

官名。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由奉常改名。一说西汉初已有此名,惠帝时改为奉常,景帝时复旧。秩中二千石,位列九卿之首,官居清要,职务繁重,多由列侯充任。主管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丧葬礼仪,管理皇帝陵墓、寝庙所在县邑,每月巡视诸陵,兼管文化教育,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荐举、补吏亦由其主持。置丞一员,辖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都水、均官等令、长、丞及诸陵邑令。西汉中期以后职权逐渐分化削弱,考试之权转归尚书,陵邑划属三辅。新莽时改名秩宗。东汉复旧,裁省属官,唯置丞一员,太史、太祝、太宰、大予乐令、丞,博士祭酒,陵庙园等令; 亦不必定由列侯担任,秩中二千石。三国沿置,魏三品,置丞、主簿、博士、协律都尉、国子祭酒、太学博士及太庙、太祝、太乐、诸陵园邑令、丞等属官。西晋三品,增设鼓吹令、丞。东晋省宗正,其属官除太医外皆归太常。南朝宋三品,又辖明堂、乘黄令,南齐不领乘黄,增廪牺令。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定为从一品下,二十三年改三品。南北朝礼仪郊庙制度由尚书八座及仪曹裁定,太常位尊职闲。梁及北齐改称太常卿,然亦常省称为太常。参见“太常卿”。


官名,两汉皆置。汉初名奉常,景帝中六年改名太常,掌宗庙礼仪。有丞。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均官都水两长丞,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等(见《汉书·百官公卿表》)。王莽时改称秩宗(见《汉书·王莽传》)。东汉称太常,卿一人,俸中二千石,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大射、养老、大丧,皆奏其礼仪。每月前晦,察行陵庙。丞一人,俸比千石,掌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管曹事、其官署掾史,没固定人数,随事而定(见《后汉书·百官志》)。魏晋沿置。其后改称太常卿或太常寺。

猜你喜欢

  • 更始将军

    将军名号。新莽置。《汉书·王莽传》:“大阿、右拂、大司空、卫将军广阳侯甄丰为更始将军。”杂号将军,凡将军皆掌征伐。《汉书·王莽传下》:“复以宁始将军为更始将军。”《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号圣公为

  • 典北炮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属北王府,员额二十人,官阶为职同总制。参见“典炮”。

  • 大左

    一说为官名,即“左师”,西周置。一说指朝王时百官所站立的行位,即指在王左立之“三左”。又一说认为指大师之在(王)左者。武官名。西周设置,《师��》说:“王乎

  • 津主

    官名。东晋、南朝置。在建康城西的石头津和城东的方山津各置一人,下设贼曹一人,直水五人,以检核禁物及亡叛者。荻、炭、鱼、薪之类过津,并十分税一以入官。东路无禁货,故方山津检察较简。官名。隋设此官,负责在

  • 大比

    选官制度。始见于周。定每三年一次。《周礼、地官、乡大夫》: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宋、元、明、清诸朝沿用以称乡试,每三年一次,于子、卯、午、酉年八月在各省省城及京师举行考试,

  • 鹰扬府

    军府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改骠骑府置,为府兵组织系统一大变更。每府长官称鹰扬郎将,置一员,副长官称鹰扬副郎将,一员,各有司马及兵、仓两司。领亲、勋、武三侍,为内军鹰扬府; 外军鹰扬府,则分隶十

  • 御史中丞

    官名。西汉始置,为御史大夫副贰,秩千石。简称中丞、中执法。居宫中兰台,为宫掖近臣。其主要职掌为监察、执法; 掌管兰台所藏图籍秘书、文书档案; 外督诸监郡御史(武帝以后为诸州刺史),监察考核郡国行政;

  • 南面京官

    辽官类名。属南面。五京南面诸官署之官员称南面京官。主要有三京东京、中京、南京宰相府、五京留守司、五京都总管府、五京都虞候司、五京警巡院、五京处置使司、五京计司 (即上京盐铁使司、东京户部使司、中京度支

  • 武部侍郎

    官名。即兵部侍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改,肃宗至德二载(757)复名兵部侍郎。参见“兵部侍郎”。官名。见“武部”。

  • 铸印局

    官署名。掌铸印信之机构。元朝始设,明、清沿之,均隶礼部。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置,掌刻印销印之事,秩正八品。设大使一员领其事,下设副使、直长各一员。明朝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万历九年(1581)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