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宣徽使

宣徽使

官名。唐宪宗元和(806—820)中置,以宦官充任,渐为宣徽院长官,总领内诸司使及三班内侍名籍,掌其迁补、郊祀、朝会、宴享供帐,检视内外进奉名物。五代迄宋,因事简官尊,常以枢密院官兼。宣徽院分南、北院,使亦分南、北院使,宋朝以南院使资望优于北院使,二使共院而各设厅事,通掌院事。神宗熙宁四年(1071)著令,其位参政、枢副、同知下,元丰(1078—1085)改制罢院而存使号,哲宗元祐三年(1088)复置院,绍圣三年(1096)罢院,南宋不复置。辽朝北面官分置南、北使,南面宣徽院不分南、北,置于太宗会同元年(938);南京宣徽院亦置,不分南、北。金朝宣徽院置,分左、右,俱正三品,为长官,掌朝会、宴享、殿庭礼仪及监知御膳。西夏亦分南、北。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置一员,二十年升从二品,增一员;二十三年升正二品,三十一年置四员,成宗大德三年(1299)升从一品,仁宗皇庆元年(1312)增三员;后定置六员,从一品,掌供御食。朱元璋吴元年(1367)宣徽院亦置,正三品,明洪武元年(1368)改置光禄寺卿。


官名。唐代南北宣徽院各置使一人,由宦官担任,总领宫内诸司、三班内侍名籍、郊祭、朝会、宴享、供帐等事。五代和宋朝的宣徽使,皆由大臣担任,职掌与唐同。辽、金、元宣徽院不分南北,皆置使。金代宣徽使分左右,均正三品,掌朝会、燕享、殿廷礼仪,并兼知御膳。元代宣徽使掌玉食等。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二》、《续文献通考·职官六》、《宋史·职官二》、《辽史·百官志三》、《金史·百官二》、《元史·百官三》。

猜你喜欢

  • 宪部郎

    官名。即隋朝尚书省刑部头司长官,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刑部司侍郎置,以区别于刑部次官侍郎之名。官名。隋初刑部司的主官为刑部侍郎,炀帝改诸司侍郎为郎,又改刑部郎为宪部郎。唐武德初沿置,三年(公元620

  • 实业司

    官署名。清末学部所属之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掌农工商学校,并审核各省实业,为民兴利。辖实业教务、实业庶务二科。置郎中二人,总理司务,下设员外郎、主事,分司各职。

  • 潭州行省

    见“湖广行省”。

  • 国三老

    官名。新莽末更始政权置。东汉亦置,汉碑有记载,为封国所置三老,职掌同三老。《后汉书·刘玄传》: “悉拜置诸将,以族父良为国三老。”参见“三老”。官名。汉代在郡国县乡置三老,在郡为郡三老,在王国为国三老

  • 总务厅

    官署名。清末军谘府、盐政院,典礼院等下属机构。掌综理庶务。军谘府总务厅设军谘使管理厅务,盐政院、典礼院总务厅各设厅长一人。官署名。北洋政府时期中央行政各部均置(个别的部署事务厅),其主要职任为掌管机要

  • 知班

    官名。主管朝会班秩、威仪。唐朝多以殿中侍御史充任,若全都出使在外,则以监察御史里行充,纠离班、语不肃者。五代沿之。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三京留司御史台置一员,与令史分按院、管勾两班;又有入品知班三

  • 威定总管

    将官名,金朝置。为军中主将或主帅,掌领兵征伐。威定总管,为金国海陵王侵宋时的三十二总管之一。见《金史·百官一》。

  • 削爵

    因罪削减爵位。汉朝削爵多指诸侯王、列侯。《汉书·王子侯表》: “(祚阳侯仁)初元五年坐擅兴徭赋,削爵一级,为关内侯。”即削去爵位,为官员降罚方式之一。《睡虎地秦皇竹简·为吏之道》中指出,战国时期已用“

  • 礼院检讨官

    官名。唐朝太常礼院置,一员,德宗贞元七年 (791) 停,九年复置,成为定制。

  • 三班院

    官署名。① 北宋初,以供奉官、殿直、殿前承旨为三班,设点检三班公事,属宣徽院。太宗雍熙四年 (987) 置三班院,主管武臣三班使臣之注拟、升移、酬赏等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改为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