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宣慰使司

宣慰使司

官署名。元明清都置。元代掌军民之务,分道掌管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宣布于郡县,郡县有请求则向省汇报。见《元史·百官七·宣慰使司》。明承元制,在西南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官中置宣慰司,司置使,为土官中最高武职,从三品。其佐官员有同知,正四品;副使,从四品;佥事,正五品;经历司经历,从七品;都事,正八品。见《明史·职官五·土官》。清沿明制,也在土司中设宣慰使司,为地方高级专员官署,掌土司军政。见《清史稿·职官四·四川宣慰使司》。参看《历代职官简释·宣慰司》。


官署名。(1)元置,为行省与路之间的转承机关,掌军民之务,分道以领路、府、州、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路府有所请则转达于省。元代设宣慰使司者,凡六道及一处。六道为山东东西道、河东山西道、淮东道、荆湖北道、湖南道、四川南道;一处为乌撒乌蒙等处宣慰使司,治乌撒路,隶云南行省。宣慰使司每司设宣慰使三人,从二品;同知一人,从三品;副使一人,正四品;其下有经历、都事、照磨兼架阁管勾各一人。(2)元代另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设于少数民族地区,参用土人。明清沿其制,设宣慰使司,为武职土官宣慰使的官署。明制,宣慰使从三品;其下设同知一人,正四品;副使一人,从四品;佥事一人,正五品;经历司经历一人,从七品;都事一人,正八品。清制宣慰使品秩同明,置于四川省者七人,其中天全州、茂石厅、杂各厅各一人,打箭炉厅所属的正明、布拉克底、巴旺、格尔格忒各一人;置于云南省者一人,设于普洱府属车里。

猜你喜欢

  • 左御卫

    禁卫军指挥机构。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置,设大将军一员、将军二员,统诸鹰扬府府兵。又置护军四员,掌副贰将军,寻改武 (虎) 贲郎将,又置武 (虎) 牙郎将六员,有长史、录事参军,司仓、兵、骑、铠等

  • 䱷人

    官名。《周礼》天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捕鱼供膳及征牧渔税。《周礼·天官》: “牧人,中士四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掌以时䱷为梁。春献王鲔, 辨鱼物, 为

  • 属国都尉

    官名。即管理属国事务的行政长官。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置五属国于西北边郡,安置内附匈奴族,沿其旧俗,置匈奴官号,而设都尉主之,掌民政军事,兼负戍卫边塞之责,秩比二千石。属官有丞、候、千人等。初隶

  • 掌察上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秋官府掌朝F大夫属官,正三命。下设掌察中士、掌察下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首僚

    官场用语。指官府僚佐中地位最高者。常指长史,如分置左、右,则以左长史居首。

  • 学林祭酒

    女官名。南朝宋置于后宫,三品。参见《宋书·后妃传》。

  • 承衣

    官名。隋炀帝时宫中的女官名,虽名“承衣”,并无职掌,只是趋侍左右而已。《隋书·后妃传序》说:“炀帝时,后妃嫔御,无釐妇职,唯端容丽饰,陪从醼游而已……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 总管区

    北周时总管所统辖的地区。北周承西魏而立国,西魏时承北魏刺史加都督之制,分境内为若干都督区,刺史加都督者,亦往往多至十余州。北周取代西魏以后,改都督为总管,都督区随之亦改称为总管区。北周总管制度及其辖区

  • 食职

    春秋时期卑职官吏依靠职事获取俸禄。国语 ·晋语四》: “皂隶食职。”韦昭注: “食职,各以其职大小食禄。”

  • 典命官

    官名。同“典命”。周朝置。掌诸侯群臣爵秩等级。《大戴礼记·朝事》: “是故古者天子之官,有典命官掌诸侯之仪”,“以等其爵,故贵贱有别,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