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宰相

宰相

① 初为君王辅政大臣如相国、相邦、丞相等官的泛称。《吕氏春秋· 制乐》:“宰相所与治国家也。”《韩非子· 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秦、汉以来成为对辅佐皇帝、统领百官、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史记·陈丞相世家》: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其具体职名、职权范围因时因人而异,历朝各有不同。秦、西汉以相国、丞相当之,参决大政,综理要务,不亲庶事,职高权重;御史大夫为其副贰,偶亦有此名义。然武帝、昭帝以后,逐渐形成以大司马大将军为首领,以尚书、中书为核心,由皇帝高级侍从官员组成的中朝(内朝),掌握政务的决策之权,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策号外朝,仅负责奉诏命、执行政务之责。西汉后期罢丞相、御史大夫,改置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并号宰相,三分相权。东汉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名义上仍为宰相,然位尊权轻,备员而已,实际上由尚书台总揽政务,统摄百官。太傅、太尉、大将军等大臣加录尚书事衔,始得预闻国政,行宰相职权。魏晋南北朝相国、丞相亦号宰相,实非寻常人臣之职,多用以安置权臣;三公皆为名誉宰相;诸公、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大臣加录尚书事衔者始得为实际主持政务的真宰相,或以数人同录尚书事;录尚书事缺而不授时尚书令、尚书仆射亦可为真宰相。当时宰相无常官,皇帝所与商决政事、委以机密者,皆可行其职权,故近臣如中书监、中书令、侍中、黄门侍郎、领军将军、中书舍人等如受命参议国政,亦可称宰相。北周设六官府分管全国政务,如皇帝下达“五府总于天官”之诏命,则天官府长官大冢宰得为真宰相,然至末年,军政大权悉归由权臣担任的大丞相。隋朝以尚书省正副长官尚书令、仆射为真宰相,内史令、纳言参掌政务,或有宰辅之称。唐初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长官尚书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为真宰相,在政事堂共同商决处理政参务,轮番秉笔,即决断政务。太宗以后渐以他官加参知政事、参掌机密、参预朝政、参知机务、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衔为副宰相,入政事堂议政,削弱尚书左右仆射等正宰相的职权。玄宗以后,三省长官多虚而不除,或作为藩镇加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正式宰相职衔。宰相多置四员,皇帝初崩,新君始立,选一人摄冢宰名义,是为首相。首相多授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以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为序。又置枢密使以分其职权。宰相用人渐轻,权力缩小,又常作为加官,用以赏功及安置大臣、藩镇,遂有使相之名。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以同平章事为真宰相,无定员,以尚书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如置二相,则以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次相兼集贤殿大学士;如置三相,则分别兼昭文馆大学士、集贤殿大学士、监修国史。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而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衔者,称使相,不预政务,有时宰相虚位,即令其代宰相签署敕书。又有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之职,号执政。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兼领中书、门下二省事,徽宗政和二年(1112)改名太宰、少宰。后又以太师、太傅、太保为真宰相,少师、少傅、少保为副宰相。钦宗靖康元年(1126)复行元丰之制。南宋初尚书左、右仆射皆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孝宗乾道八年(1172)改置左、右丞相。西夏建国初年设为官,以党项人充任。晚期称右丞相。金朝以尚书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元朝以中书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左右丞、参政为副宰相。明初置中书省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不设宰相,皇帝亲揽政务,总领六部。又置诸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初仅备顾问而已;成祖以后,渐得参预机务,然品秩较低,不置属官,不得干预六部事务;仁宗、宣宗以后,其职渐崇,号为内阁,居六部之上,拟定诏旨,批答章奏,裁决政务,然其职权又受制于宦官、六部。诸阁臣权位虽不及前朝宰相,或有宰相之称。清朝内阁大学士为名誉宰相,雍正(1723—1735)以后实际上由军机大臣执行宰相职权,然名望职权较前皆有所不及。②吐蕃王朝仿唐所置官职译名。亦译作“大论”。总管政务,员数不定。③ 官名。辽朝北面官有北、南宰相府,各置左、右宰相为长官,分领部族,佐理军国大政,由皇族、外戚充任。诸大部族亦置左、右宰相,协助大王处理部族事务。元朝有内八府宰相,为近侍官员,凡八员,掌诸王朝觐傧介事务,并与蒙古翰林院官同译写、润色诏令文字。以其贵近,特以其名宠之,并无授受宣命。秩视正二品,以国戚勋贵子弟充任。


泛指佐天子,统百官的大官。黄帝、尧皆置相,商置左右相;周置大宰、小宰。《周礼·天官·大宰》说:“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自黄帝到西周,宰和相,都是佐天子,统百官的大官,因此,后代便以“宰相”来指称佐天子统百官的大官。后来,历代佐天子,统百官的大官,又各有不同的官称。秦悼王时,宰相指左右丞相;秦始皇时指国相;西汉指丞相或相国、司空、司徒、司马;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或丞相;魏指中书监令、大丞相、相国;晋指丞相、中书监令;宋齐梁陈沿用晋制,或称丞相,或称国相。后魏、北齐指丞相、侍中;北周指大冢宰、左右丞相;隋指内史、纳言;唐指侍中、中书令、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北宋初沿唐制,神宗元丰年间指尚书左右仆射;南宋指左右丞相;元指中书令、丞相等;明初指丞相,后指内阁大学士;清指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见《通典·职官一·宰相》、《宋史·职官一·宰相之职》、《元史·百官一》、《明史·职官一·内阁》、《清史稿·职官一·内阁、军机处》、《续通典·宰相》。

猜你喜欢

  • 酒正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天官之属有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掌制酒的政令及其方法。北周依《周礼》置酒正中士二人,正二命;酒正下士四人,正一命。属天官府膳部中大夫。

  • 同进士出身

    官制用语。进士科举人殿试合格,进入第四甲或第五甲或第三、四、五甲,即赐此等出身,简称同出身。明清为殿试三甲获得者,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 协理事务护军校

    官名。清朝圆明园护军营之职官,掌章奏文移事务。额定四人,由总统大臣于现任护军校内委派。

  • 都司空令丞

    官名。西汉宗正的属官有都司空令及丞。《汉书》颜师古注引如淳说:“律,司空主水及罪人。”司空主水,也就是主管水利工程,此为先秦时司空的一般执掌。汉代的都司空令主要是督造砖瓦。《金石萃编》汉十八有以“都司

  • 北司

    唐朝内侍省设在长安城北宫城内,与在城南三省等中央官署相对,故为内侍省别称,借指宦官势力。内侍省的别称。唐朝内侍省设在皇宫北面,故称内侍省为北司。

  • 鸿胪寺

    官署名。北齐始置,设卿、少卿、丞各一员。职掌外国少数民族宾客接待、朝会及吉凶礼仪,兼管佛教、祆教寺庙,领典客、典寺、司仪等署。历朝沿置。隋初罢典寺署,增崇玄署掌管佛道寺观。文帝开皇三年(583)省入太

  • 珍馐署署正

    官名。明清光禄寺所属机构珍馐署之长官。掌署事。明朝设一人,从六品。清朝设二人,满、汉各一人。初制,满员四品,顺治十六年(1659)改六品,康熙六年(1667)升五品,九年与汉员并定为从六品。

  • 城主

    官名。南北朝时期城的主将。主管防卫等军政事务,北周时多以刺史、郡守等兼领。守城长官的泛称。因其为一城之主,故称。始于汉朝,用以称呼守城将官。其后,南北朝的镇将、或刺史也称城主。唐朝沿其称。唐以后其称逐

  • 管理三旗银两庄头处

    见“三旗庄头处”。

  • 小畿伯上士

    官名。西魏、北周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属官,正三命。职掌参见“畿伯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