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州中正

州中正

官名或吏名。三国魏正始至嘉平间始置,亦称“都士”,《太平御览》卷三六五引应璩《新论》说:“百郡立中正,九州置都士。”晋代称州中正为大中正,由司徒选用现任官为其本贯所在的州中正,其职任是品第人物,以备政府用人的根据;此外还有委任州主簿及从事之权。北魏有中央任命的州中正,亦称大中正,由司徒选荐,尚书诏除,须为本州世家大族同时为现任的中央官或州的长官始得充任。其职任为掌选本州人才,提供中央选用;又有太守自辟的州中正,为州属吏,称为“州都”,主州吏选任。北齐、北周与隋之制同北魏。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每州置大中正一人,掌知州内人物,以本州有闻望者兼领,无固定员额,至贞观初废。

猜你喜欢

  • 右赞善

    官名。参见“左赞善”。

  • 主上

    古代臣下对国君或帝王的称呼。《韩非子·孤愤》: “是以国地削而私家富,主上卑而大臣重。”《史记·吴王濞列传》: “今主上虽急,固有死耳。”臣下对国君或皇帝的称呼。《韩非子·孤愤》:“是以国地削而私家富

  • 对于充任外官的限制

    官员任用限制之一。唐制,高级官员子孙初仕不得任外官。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五月皇帝以敕具体规定:“现任中书门下两省五品以上、尚书省三品已上子孙各授官者,一切拟京官,不得拟州县官。”

  • 王中尉

    皇子封王,其郡为国。其官有太傅,为王辅佐,导王以善;有内史,掌治国民;有中尉,掌武职;有丞相,统众官。见《汉书·百官公卿表》。

  • 文思院使

    官名。五代后梁置,为诸司使之一,简称文思使。太祖开平元年 (907),改乾文院使。

  • 大礼五使

    官名合称。五代、宋朝皇帝亲行祭祀、大礼时临时设置,事讫则罢。唐穆宗长庆(821—824)以后,设礼仪使,以太常卿为之,大礼使以御史中丞为之。哀宗时又设仪仗使。五代后梁以河南尹为大礼使,另置礼仪使、仪仗

  • 左射声率中士

    官名。西魏、北周夏官府左武伯中大夫左射声率上士佐官,正二命。

  • 直龙图阁

    官名。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始置。其后,凡馆阁之久次者,必选直龙图阁,作为擢待制之基。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省郎、寺监长贰补外或领监司帅臣,则除此职。哲宗元祐(1086—109

  • 给公锯

    宋朝勇敢、效用兵资级名。为八等资级最低一等,以授有战功者。

  • 铸钱监丞

    官名。唐朝少府监铸钱监官,置一员,以所在州府判司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