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奴任书记,从侍中以下,称苍头青帻。见《汉仪注》。帻:古代的一种头巾。
州医学教职。唐制于州医学置助教,佐医学博士教授医学生,秩未入流。
官名。唐与尚乘局置司廪、司库各一人,秩正九品下,掌六闲藁秸出纳。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 改太史局为监,置监、少监,后又改少监为少令。参见“太史令”。官名。隋置,见“太史监”。
官名。明置,掌学校政令,正统元年始设。见《明史·职官四·儒学》。
①太师、太傅、太保合称。北魏始有此称,位上公,居二大、三公上。名为辅导天子之官,位极尊而无具体职掌。北齐因之,后主时为激赏人心,增员而授,不可胜数。北周改称三公。隋、唐仍称三师,为赠予德高望重元老大臣
明朝巡抚之别称。
即“太子少师”。见“宫衔”。
官署名。明清两代在鸿胪寺设主簿厅,是主簿的办事机构。主簿掌章奏与文书往来。清制,主簿厅所属有档房、启疏科、俸粮科。
官名。《宋书·百官上》:“晋元帝为镇东大将军及丞相,置从事中郎,无定员,分掌诸曹,有录事中郎、度支中郎、三兵中郎。”参见“从事中郎”。官名。晋元帝为镇东大将军及丞相,置录事中郎掌管各曹文书、纠查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