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责任内阁

责任内阁

官署名。清末最高行政机构。宣统三年四月(1911年5月)设。由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二人、以及外务大臣、民政大臣、度支大臣、学务大臣、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司法大臣、农工商大臣、邮传大臣、理藩大臣各一人组成。掌辅弼皇帝,担负责任,秉承宸谟,定政治之方针,保持行政之统一。九月,改组,省协理大臣并扩大职权。十二月,随清帝退位解散。


官署名。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初,清廷在革命运动不断冲击与各省代表纷纷提出缩短预备立宪年限,提前召开国会,实现责任内阁等要求情况下,不得已于四月初十日宣布仿照西方内阁制成立责任内阁,同时撤销内阁、军机处、会议政务处、宪政编查馆、吏部中书科、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等衙门,上述衙门的若干职掌均归并内阁。内阁官制规定,责任内阁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行政机关,设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一至二人,掌参画机要,处理国政,为国务大臣的领袖。国务大臣十人,由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理藩十部大臣组成,设政事堂为内阁会议之所。会议时,由总理大臣任议长,应议事项有:法律案、敕令案并官制;预算和决算案;预算外的支出;条约及重要交涉;奏任以上官员的任免,各部权限的争议;特旨发交及议院移送人民陈请事件;各部重要行政事件;按照法令应经阁议事件;总理大臣或各部大臣认为应经阁议事件。国家颁布法律、敕令及有关国务的谕旨,总理大臣、协理大臣会同关系部大臣在尾后署名,涉及各部全体者,全体署名。内阁总理、协理之下设丞一人,综理阁务。所属有承宣厅、制诰局、叙官局、统计局及印铸局。直辖机关有法制院。《宣统政纪》卷六十记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八月间内阁曾奏请留用所裁各衙门人员,可以看出当时内阁组织情况。原折说:“承宣厅所管事项,原系旧日军机处职掌,又益以办理会议以及全阁文牍、会计,从前章京员额无多,势难再减。此外添调通晓计学人员一人,办理会计。制诰局、叙官局,原系旧日内阁、吏部职掌,均酌留旧员十分之二。制诰局又有吏部、外务部、陆军部划拨事项,随送人员,亦分别酌留。统计局、印铸局,原系旧日宪政编查馆职掌。统计局原有兼差人员,多已回原衙门,所余员数,不敷分布,不能不量予调用。印铸局除原有十数员外,酌量添调,并留有礼部随事拨送数员。总计留调人员,尚资得力,拟请留阁任用。”新内阁成立后,凡与立宪制度相抵触的事项概行停止。第一,皇帝除召见国务大臣外,引见官员之制停止。第二,除内阁国务大臣得以政务具奏皇帝外,停止各衙门向皇帝奏事。所有从前应请旨的事件,均资行内阁核办,必须具奏的,由内阁代递。第三,各部例行及属总理大臣专行事件,无须上奏。第四,过去由奏事处传旨事件,均行停止,内外奏折均递至内阁,由内阁拟旨进呈,再请用印信。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同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颁布了清帝的退位诏书,责任内阁的使命。也随之结束。

猜你喜欢

  • 待阙

    又称守阙。宋制,官员任满后向铨选主管衙门登记差遣窠阙等候拟注;或已登记窠阙,待现任官员任满后拟注替代,称之为待阙。南宋后期规定,侍郎佐选的舍人须待阙六年,侍郎右选的小使臣须待阙五年半,始得拟注补官。

  • 财政委员会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依照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十二日公布的《财政委员会组织大纲》规定,“国民政府为审查国库各项收支,实行财政公开起见,设立财政委员会。”其职权为整理财政,审查军政各费的概算,稽核公债的发

  • 武库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简称武库司员外郎。明清兵部武库清吏司之副长官。佐郎中掌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改库部员外郎设,一人,从五品。清顺治元年(1644)沿设,汉员外郎一人,以科甲出身者补授。满洲、蒙古司官初不

  • 副讥察

    官名。金朝设在关口、河渡之处,为讥察官佐贰。秩正九品。

  • 下牧监

    官名。唐置,掌群牧孳课之事,属太仆寺。唐制,凡养马一千匹以上不足三千匹者为下监,置监一人,副监一人,丞一人;所属有主簿一人。

  • 总统府统计室

    国民党政府总统府的内部机构。办理本府统计事项。设主任一人,佐理员十二人,雇员一人。

  • 天策上将军

    官名。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为酬秦王李世民平洛阳大功而特置,掌全国征讨军事,开府置属僚,九年省。五代后唐时,楚马殷亦依此故事,拜天策上将军。

  • 龙江提举司

    官署名。明朝南京工部所属机构。设提举一人,正八品,副提举二人,正九品,后革副提举。掌供办物料诸事。

  • 司隶

    ① 官名。(1) 《周礼·秋官》属官,设中士二人,下士十二人。职掌管理使役奴隶刑徒,捕治盗贼,负责王宫及郊野馆舍的治安。西魏末、北周复置,隶秋官府。以司隶下大夫、小司隶上士为正副长官。辖掌罪隶、掌走隶

  • 中书门下

    ④ 官署名。唐玄宗开元 (713—741)中改“政事堂”置,设于中书省,为宰相议政办公之所,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分主众务。北宋初沿置,亦称政事堂,与枢密院分掌政务、军事,并称“二府”。题榜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