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都督区

都督区

东晋南北朝时期都督所统辖的区域。东汉末年军事扰攘,于是有都督制度的兴起。都督本为统军而设,然而在军事时期都督既握军权,势必凌驾于刺史之上,干涉民刑诸政。自西晋末年起且例兼治所之州刺史,并能节制治所以外的属州。东晋与南北朝相沿不改,于是都督区实际上成为当时的大行政区。据严耕望《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中考定,东晋与南北朝的都督区其划分如下:东晋都督区九:(1)扬州; (2)荆州;(3)江州;(4)徐州;(5)豫州;(6)会稽;(7)沔中;(8)益州;(9)广州。南朝宋齐都督区十五:(1)扬州;(2)南徐;(3)南兖;(4)徐兖;(5)青冀;(6)会稽;(7)南豫、豫州;(8)荆州; (9)湘州;(10)雍州;(11)梁秦; (12)益州;(13)江州;(14)郢州;(15)广州;附交州;梁陈都督区十五:(1)扬州;(2)南徐;(3)南兖; (4)徐兖;(5)豫州与司州; (6)会稽东扬州; (7)荆州;(8)湘州;(9)雍州;(10)梁秦;(11)益州;(12)江州; (13)郢州;(14)广州;(15)新。北魏都督区十一:(1)关右;(2)统万夏州;(3)河西凉州;(4)豫州; (5)青齐;(6)徐州;(7)荆州;(8)淮南; (9)冀定;(10)恒州;(11)北边诸镇。东魏、北齐都督区大体如北魏之制,北周改都督为总管,总管府辖区称为总管区。上述这种都督区,其所辖范围常因军事的关系而有伸缩变动,如东晋的扬州都督区其辖区最不稳定,扬州都督例兼扬州刺史,或仅督本州,或东兼徐兖二州,或西兼豫江两州,或都督全国各州,或都督中外诸军事。其辖区大小变动都是以有利于拱卫京师这个目的而定。不过此时期其他都督区多较稳定,其稳定程度甚至超过州一级行政区划,所以当时的都督区在实质上是当时州以上的大行政区。

猜你喜欢

  • 板参军

    官名。南朝陈时参军称谓的一种。见“正参军”。

  • 北院统军都监

    官名,辽朝置,属北面官,掌监督。见《辽史·百官志一》。参看、“北院统军司”、“北院”条。官名。辽置,见“北院都统军司”。

  • 左都候丞

    官名。东汉置,属卫尉,为左都候副职,秩三百石。助令掌剑戟士,领员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徼巡宫中。官名,东汉置,属卫尉,掌佐左都候主剑戟士巡逻宫中等事,有属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见《后汉

  • 议曹掾

    官名,汉置,为郡守属官,无固定职事,参与谋议。《后汉书·孔奋传》:“建武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长。”议曹也作谋曹,多以境内名士担任。其后,各朝郡府多置。也有称议曹掾为议曹祭酒的。

  • 军医官

    (1)军中佐官名。清末设于新军,掌军中医疗事务。军一级设总军医官,镇一级设正军医官,标一级设副军医官。(2)海军同等官。北洋政府设置,有一、二、三等军医官,其军阶分别为上尉、中尉、少尉,掌理海军医疗事

  • 仪曹侍郎

    官名。两晋南朝尚书省仪曹长官通称仪曹郎,亦称仪曹郎中,资深勤能者可转侍郎。参见“仪曹郎”。

  • 大内

    ① 官署名。战国秦置。秦汉沿置。主管京师物资收藏。《睡虎地秦墓竹简·金布律》: “都官输大内,内受卖之,尽七月而觱。都官远大内者输县,县受卖之。”② 官名。主管大内。汉朝置。《史记·孝景本纪》: “以

  • 右街僧录司

    见“僧录司”。

  • 札里赤

    蒙、元怯薛执事名。蒙古语,意为“书写圣旨者”,掌书写大汗、皇帝口述圣旨。吏员名。蒙古语,“札里”意为圣旨,“赤”意为者。由怯薛(番直宿卫)人员充任,掌书写皇帝口述圣旨。

  • 十二宫马群司

    官署名。辽置,属北面官。掌本宫所属马群。设官有侍中、敞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