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署
官署名。清代乐部所属二署之一。专司殿廷朝会乐律及舞仪事务。置署正、署丞满、汉各一人。清初沿明制,设教坊司以掌殿廷所用大乐,隶属礼部。官员有奉銮、左右韶舞、左右司乐、协同官、俳长、色长、歌工等。雍正元年(1723)始除乐户籍,精选通音乐之人以充乐工。七年,改教坊司为和声署,裁奉銮、韶舞等官。乾隆初设立乐部,和声署改属乐部,定署正、署丞、供奉、供用官,均以礼部、内务府、太常寺、鸿胪寺官兼摄。和声署总人数达一百九十四人,内有乐工、鼓手等一百四十人。
官署名。清代乐部所属二署之一。专司殿廷朝会乐律及舞仪事务。置署正、署丞满、汉各一人。清初沿明制,设教坊司以掌殿廷所用大乐,隶属礼部。官员有奉銮、左右韶舞、左右司乐、协同官、俳长、色长、歌工等。雍正元年(1723)始除乐户籍,精选通音乐之人以充乐工。七年,改教坊司为和声署,裁奉銮、韶舞等官。乾隆初设立乐部,和声署改属乐部,定署正、署丞、供奉、供用官,均以礼部、内务府、太常寺、鸿胪寺官兼摄。和声署总人数达一百九十四人,内有乐工、鼓手等一百四十人。
明清田赋之一种。即指屯田兵丁所缴纳之田赋粮。明初规定每亩税一斗,弘治间减至三升,隆庆时复税一斗。清代屯田征收,各省多寡不一,然清初高于民田科则,顺治七年(1650)始照各省民田起科。又,明代屯田军士所
在今河北曲阳县东。《资治通鉴》:唐至德元载(756),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嘉山”,败之,即此。
?—1898清满洲镶白旗人。咸丰进士。初任礼部主事,咸丰十年(1860)累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同治二年(1863)升礼部右侍郎。八年调盛京兵部侍郎,疏陈治盗事宜。清光绪年间累迁至理藩院左侍郎。
①以栽培茶树、粗制毛茶为业的农户。唐代以来,城乡居民饮茶渐成习惯,以生产茶叶为生的茶户亦应运而生,且逐渐增多。唐实行榷茶制后,历代对茶户的管理、征税均有定制。宋代之茶户,亦称园户。其生产之茶,除输租外
历(曆)古历名。北宋黄居卿撰,元祐七年(1091)修成。在绍圣元年(1094)至崇宁元年(1102)和崇宁三年至五年间施用。岁实365日,朔策29日,岁差78年差一度,推五星纪元,其中火、
?—757唐玄宗第十六子。少失母,兄忠王李玙(肃宗)收养之。开元十三年(725),封永王。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次年,玄宗奔蜀,诏领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大都
春秋鲁地。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春秋·庄公九年》(前685):“公及齐大夫盟于蔇”,即此。《公羊传》、《谷梁传》作“暨”。
臣民对皇帝的尊称。陛指宫殿台阶,陛下本意为侍立于宫殿台阶之下的侍卫。称皇帝为陛下,表示臣民不敢直接与皇帝对话。《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裴駰集解引蔡邕曰:“陛,阶也,所
见“军政府宣言”。
学校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山西巡抚岑春煊在省城太原创办,聘在籍户部主事谷如墉为总理。同年五月,应耶稣教教士李提摩太所请,将其筹办的山西中西学堂并入,作为西学专斋。山西大学堂为中学专斋,谷如墉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