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知识>性恶论

性恶论

荀子的人性学说。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突出反映在他的《性恶》篇中:“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有“疾恶”、“好利”、“耳目之欲”、“好声色”等先天本性,故人性恶。古者圣王为防止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制定礼义制度以矫正人之性,故有礼义产生。指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顺人性,则破坏礼义制度,出现争夺,产生悖乱;克制矫正人性,达到“辞让”、“忠信”、“尊君”、“孝亲”、“守法”、“循礼”的道德要求,即可为善。因而“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历代儒者皆贬此说,韩愈以此为荀子之“小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至其以性为恶,以善为伪,诚未免于理未融。”

猜你喜欢

  • 章服

    唐、宋官员公服,三品以上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大红),有时官品不及而皇帝特许服紫或服绯,凡服绯、紫者须佩鱼袋,称章服。

  • 刘韵珂

    ?—1864清山东汶上人,字玉坡。由拔贡迁刑部郎中。道光八年(1828)出为安徽徽州知府,十年调安庆。后历任浙江、广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二十年擢浙江巡抚。***战争初期,赴宁波收抚难民,沿海设防。二十

  • 翟庄

    晋南阳(今属河南)人,居寻阳(治今江西九江),字祖休。少以孝友闻。承家教,不交名人,耕而后食,语不及俗,以钓猎为事。后不复钓猎,端居筚门,以杂粮、白水为食饮。州有礼命,公车征召,皆不赴。年五十六卒。

  • 谴告

    ①西汉董仲舒用语。指天对统治者的过失用自然灾异进行谴责、警告。《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君主若行暴政而不省悟,天必先出水旱之类灾害

  • 大河村遗址

    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河南郑州北郊大河村,1972年发现。遗址有龙山文化叠压仰韶文化的地层堆积,发现了房基、窖穴等遗迹,并出土大量石器、骨器、陶器,以及谷物、莲子等遗物。仰韶文化房屋遗迹最为重

  • 李膺

    110—169东汉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字元礼。初举孝廉。历任青州刺史、渔阳、蜀郡太守,转护乌桓校尉。永寿二年(156)征为度辽将军,后为河南尹,与太学生郭泰等交游,反对宦官专权,纠发奸佞,以此声名

  • 瑟瑟

    宝石之别称。属于碳之同素异性体。汉晋以前,谓之曰碧,或称光珠。南北朝至隋唐,又称瑟瑟、火珠。两宋无闻瑟瑟之名。元代复称瑟瑟,又有凸凹石、石青、红刺诸称。明清以来统称宝石。自古以来作为装饰品。吐蕃(今西

  • 徐元文

    1634—1691清江南昆山(今属江苏)人,字公肃,号立斋。顺治进士,授修撰。康熙十三年(1674)擢内阁学士,充重修《太宗实录》副总裁。次年,改翰林院掌院学士。十八年为《明史》监修总裁官,疏荐明遗老

  • 金匮要略方论

    即“金匮要略”。

  • 东都牧

    官名。唐代陪都洛阳最高行政长官。显庆二年(657)置,从二品,以亲王遥领,常以长史领府事。开元元年(713)改河南府长史为尹,通判府务,代行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