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堂
①官制用语。唐代,礼部放榜后,及第进士须赴都堂谒见宰相,谓之过堂。诸进士列队于光范门,候谒宰相。宰相既集,堂吏来请名纸,诸进士随座主过中书。宰相于都堂门里叙立,主司登阶长揖,退立于门侧。诸进士叙立阶上,状元出列致词,言讫,退揖。诸进士依次自道姓名,称讫。主司长揖,率诸进士退谒舍人院,拜谒舍人,状元致词,又拜。诸进士退于廊下,候主司出,仪礼毕散。宋代则尚书、枢密院所属官员,在入局任职之日,分携所议公事,诣政事堂谒见宰相和执政,然后施行,谓之过堂。②法制用语。旧谓审讯罪犯为过堂。
①官制用语。唐代,礼部放榜后,及第进士须赴都堂谒见宰相,谓之过堂。诸进士列队于光范门,候谒宰相。宰相既集,堂吏来请名纸,诸进士随座主过中书。宰相于都堂门里叙立,主司登阶长揖,退立于门侧。诸进士叙立阶上,状元出列致词,言讫,退揖。诸进士依次自道姓名,称讫。主司长揖,率诸进士退谒舍人院,拜谒舍人,状元致词,又拜。诸进士退于廊下,候主司出,仪礼毕散。宋代则尚书、枢密院所属官员,在入局任职之日,分携所议公事,诣政事堂谒见宰相和执政,然后施行,谓之过堂。②法制用语。旧谓审讯罪犯为过堂。
1519—1558明山西长治人,字应乾,号复庵。嘉靖进士。授广平知县,累迁苏州同知。以御倭功擢按察佥事,整饬苏杭二府兵备道。三 十 四 年(1555)击退进犯苏州之倭寇。后升任山东布政使。卒于任。著有
见“入闱”。
官署名。北齐置。共掌东宫禁卫,各领骑官备身、内直备身、备身,直阁、直前、直后,太子旅骑、屯卫、典军校尉,骑尉等侍从武职。以左、右卫坊率为长官,下设司马等属官。隶太子詹事府。
三国吴铜钱。嘉禾五年(236)始铸,圆形方孔,仿王莽“大钱五十”,一当五百。现存“大泉五百”大小轻重不等,初铸重,后渐轻。大泉五百
元末明初镇江(今属江苏)人,字仲弘。朱元璋征张士诚,以儒士被召,留徐达幕下。寻除起居注。吴元年(1367)出为湖广按察使。不久召还,任吏部尚书。定选官、考官诸法。复出为江西行省参政,卒于官。
书名。清林春溥编撰。一卷。林氏据《史记》有关记载,列表说明孔门弟子。其姓名见于《论语》者,则附于后;又参考《春秋》三传、《孔子家语》,附以杂说,择善而从。并采每年时事足为证明者,列之上方,一纬一经,引
官名。(1)省、台、监等部分官署次官通称。隋大业三年(607),设于殿内省、秘书省、太史监、将作监、少府监;后都水监亦置。唐多沿置,并改殿内为殿中、太史为司天台,又加置于内侍省。宋初除司天少监外,皆为
西汉元封三年(前108)置。治今朝鲜平安南道西北部滨海一带。属乐浪郡。西晋末废。
①西汉宗室。宣帝黄龙元年(前49)嗣爵为泉陵侯(或误作众陵侯)。平帝元始五年(5),上书言平帝幼小,宜令安汉公王莽行天子事,群臣皆附和之。后前辉光谢嚣复奏符命,莽果居摄践祚,称“摄皇帝”。②(78—1
文书名。清代上行文之一种。清制,中央各文职衙门及八旗、侍卫处等分班值日。各衙门有应行奏状事件或升官补缺人员带领引见者,均于该衙门值班日办理。如此日无应办事务,亦当呈递折片奏明,俗称无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