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中山国

中山国

古国名。亦称鲜虞中山国。春秋末鲜虞人建。始见于《左传·定公四年》,即周敬王十四年(前506)。一说鲜虞人建都于中人(今河北唐县),城中有山,曰中山,因以为国号。此为早期中山国。以鲜虞氏为主体,联合仇由氏和部分肥氏、鼓氏遗民组成的白狄国家,境内还居有众多的华夏族人。周敬王二十六年至三十年(前494—前490),应齐、卫之请,介入晋国内乱,派兵支援晋范氏和中行氏,攻取棘蒲(今河北赵县)。范氏、中行氏灭亡后,遭到晋赵鞅的反击。赵襄子(前475—前425)时,中人城等被赵将新稚穆子攻克。周威烈王十二年(前414),中山武公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县)。二十年(前406),被魏文侯将乐羊击破,早期中山国灭亡。魏文侯封太子击为中山君,命李悝(李克)治理之,乐羊率重兵镇守,此为魏属中山国。约周安王二十一年(前381),鲜虞中山桓公复国,迁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东北),此为后期中山国。周烈王七年(前369),修筑长城。约周显王三十七年(前332),配合齐、魏进攻赵国,决槐水围赵鄗邑(今河北柏乡县北),以千乘之国败万乘之赵国,使“鄗几于不守”。四十六年(前323),中山君与韩、燕、赵、魏同称为王,史称“五国相王”,跻身于强国之列。周赧王元年(前314),乘燕国内乱,遣相邦(犹相国)司马赒率三军平燕内乱,占据燕土“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八年(前307),败赵武灵王,夺取鄗邑。十年,被赵武灵王击败,被迫献四邑请和。十九年(前296),被赵惠文王20万军攻破,灵寿失陷,国君逃入齐,赵另立尚(胜)为中山君。翌年被废,中山国灭。据文献和铭文记载,中山复国前后的君主世系先后为文公、武公、桓公、成王、王、��尚(胜)。

猜你喜欢

  • 雅尔噶图金矿

    清代新疆工矿名。位于塔城西南雅尔噶图山,故名。咸丰三年(1853),由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丰伸奏请正式设厂,鼓励当地各族人民开挖,由塔城当局发给“金头”执照作为凭证。同年九月,沙俄派人阻拦中国矿工挖金。

  • 多囊木冬

    藏语音译,意“炊烟”、“冒烟”。①旧时西藏农村对※堆穷的另一种称呼。 ②旧时西藏各地领主或※头人视其需要向当地所有能冒炊烟的居民平均摊派的一种差役名。

  • 互管佐领

    清代八旗佐领的名称之一。亦作轮管佐领。系由两姓或两姓以上所属人丁合编而成,佐领原非由一姓承袭,而是轮流执掌。《清通志》卷68载:“其户少丁稀,合编佐领,两三姓选为是官者,曰互管佐领”。互管佐领,八旗满

  • 铎矟

    唐代南诏武器名。据史载:其状如刀戟残刃,或曰如朽铁。积年埋在高土中,有孔穴旁达。出丽水,装以金穹铁,所击无不洞,南诏尤所宝重,月以血祭之。以名字呼者有6:禄婆摩求、亏云孚、铎ȩ

  • 乌蒙作

    阿昌语音译,意为“寨老人”。旧时云南德宏州阿昌族地区早期农村公社氏族长老称谓。村社一般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由每个氏族推举1人为寨老,与村社首领(阿昌语称※“作借”)共同商议村寨事情,并协助村社首领处理寨

  • 附离

    参见“附邻”(1259页)。

  • 袞楚克图英

    ?—1649清初将领。蒙古族。和勒依忒氏。初为察哈尔部宰桑。天聪八年(1634),率200余人与德参济旺等投后金皇太极。编入正红旗,授甲喇额真。崇德元年(1636),授世职一等梅勒章京。二年,坐事降一

  • 龙飞

    后凉太祖懿武帝吕光年号。396—398年,凡3年。

  • 丹噶尔

    地名。一称东科尔。位于今青海湟源县。雍正五至六年(1727—1728)置。为青海蒙古、西宁四十族与内地商民市易场所。初设参将1员、千把总3员,隶西宁县管辖。乾隆五十七年(1792),被定为丹噶尔厅所在

  • 诺贺钵

    即“诺曷钵”(19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