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却藏寺

却藏寺

藏传佛教寺院。在青海互助县。清顺治六年(1649),第一世却藏活佛南杰班觉建。雍正元年(1723)毁于罗卜藏丹津之乱,后重建。乾隆三十年(1765),清朝赐“广教寺”(亦云广济寺)匾额,许建九龙壁一座,后再赐“祥轮永护”匾额。同治年间(1862—1874),再次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五世却藏罗桑图登雪珠尼玛重建。寺内有大经堂、小经堂、千佛殿,并有却藏、章嘉、赛赤、归化、莲花、丹斗、阿群、麻干、夏日等活佛之拉让和吉哇昂,建筑宏伟。设有显宗、时轮学院,采用哲蚌寺郭莽扎仓教程,并在扎仓内设有本寺“却藏康村”。其属寺有化隆县夏琼寺、湟源县扎藏寺、贵德县白马寺等。信徒为青海藏族、蒙古族、土族。寺主却藏活佛,是清朝在青海最早敕封的呼图克图之一。有祈愿法会、金刚佛修供会,及弁经考试等宗教活动。每年正月在千佛殿前举行酥油花会,为期14天,远近各族人民纷纷赶会拜佛。

猜你喜欢

  • 撒完

    见“撒尼泼”(2492页)。

  • 捺钵

    契丹语。又译纳拔、纳跋、纳钵、剌钵、纳宝等。即“行营”、“行帐”、“营盘”之意。本指契丹皇帝出行时居止的帐幕,宋庞元英《文昌杂录》称:“北人谓住处曰捺钵,四时皆然,……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历史上

  • 哈达部

    部族名。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因靠近明设马市广顺关(俗称南关),故又称南关。“哈达”满语意为“山”。因分布于今辽宁省西丰县哈达河畔(今小清河),故名。首领纳喇氏(一说原为完颜氏),世居忽喇温(今呼兰河

  • 异牟寻

    754或755—808唐代南诏第六世王。乌蛮,姓蒙氏。※凤伽异之子。母李氏,独锦蛮。史称其“颇知书,有才智,善抚其众”。大历十四年(779,一作十三年),祖※阁罗凤卒,嗣王位。是年,联合吐蕃,悉众23

  • 李天俞

    ?—1664明末清初土族官员。青海民和(一说西宁)人。东府第八世土司李化龙之侄。明末任副总兵。崇祯十六年(1643)冬,李自成起义军贺锦部攻占甘凉及土司衙门东山城(今青海民和),只身逃西宁。次年春,义

  • 乌古论礼

    ?—1219金大臣。本名六斤。益都(今山东益都县)猛安人。女真族。乌古论氏。初充习骑,历任近侍局直长、副使、左卫副将军。因受衮王完颜永成名马玉带,解职,起为蒲速碗群牧副使,累迁武宁军节度。泰和年间(1

  • 索诺木

    ①(?—1656)清代蒙古王公。克什克腾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墨尔根诺颜沙喇勒达子。(据《蒙古游牧记》为沙喇勒达孙,达尔玛子。)初服属察哈尔部,天聪八年(1634),林丹汗死后,率

  • 小学

    西夏学校的一种。仁宗人庆元年(1144),立于禁中,凡宗室子孙7岁至15岁皆得入学。设教授。仁宗与皇后罔氏时为条教训导。

  • 桑耶寺志

    书名。一般认为此书即《拔协》一书之别称。旧译《桑耶大王柱记》,因该书自桑耶寺殿内太柱下发掘出而得名。参见“拔协”(1362页)。

  • 奥克特牙那给楞

    旧时鄂温克族婚姻习俗。为婚礼仪式之一。鄂温克语音译,汉译意为“引向幸福之路”。今内蒙古额尔古纳旗的鄂温克人旧时流行,临近婚期前,男方家不管距离女家住地多远,都要搬至距女家约1里左右的地方居住,然后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