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衍氏
匈奴姓氏之一。晋代称呼延氏。原为氏族名,后成为姓氏。秦汉时期,除单于所出挛鞮氏(又作虚连题氏)外,与兰氏、须卜氏并为“国中名族”,“常与单于婚姻”,单于辅政大臣左右骨都侯、左右尸逐骨都侯等异姓大臣多出自该族。主断狱讼,所裁决之案面报单于。东汉时,其骨都侯驻屯云中郡(治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助汉戍边。晋代,在匈奴中地位最尊,任左右日逐,“世为辅相”。
匈奴姓氏之一。晋代称呼延氏。原为氏族名,后成为姓氏。秦汉时期,除单于所出挛鞮氏(又作虚连题氏)外,与兰氏、须卜氏并为“国中名族”,“常与单于婚姻”,单于辅政大臣左右骨都侯、左右尸逐骨都侯等异姓大臣多出自该族。主断狱讼,所裁决之案面报单于。东汉时,其骨都侯驻屯云中郡(治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助汉戍边。晋代,在匈奴中地位最尊,任左右日逐,“世为辅相”。
东乡族婚俗。订婚时,男方不但要给女方送彩礼,还要给女方的亲家伍(同一祖父的后代)送礼。如果女方亲家伍叔伯过多,就要以总茶代替,即男方用一份彩礼送给女方亲家伍中的某一户,以表示给每个亲家伍成员都送了礼,
见“使坊河卫”(1457页)“出万河卫”(568页)。
?—619隋代佛教译经师。译意“法密”。南印度罗啰国人。刹帝利种姓。俗姓弊耶伽罗。23岁出家。25岁受具足戒。开皇十年(590),奉命经西域各国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译经,住大兴善寺。至大业末年(618
见“萧瑟瑟”(1999页)。
“九一八”事变后,以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为首的内蒙古王公,在日寇的诱惑下,图谋策动内蒙古自治,于1933年10月9日在百灵庙(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召开第二次自治会议,通电要求自治。同月
见“俟斤”(1689页)。
明代乌思藏地方官署名。元时为十三万户之一。明初沿袭元制,仍为万户。驻地在今西藏日喀则夏鲁。洪武三十年(1397),其万户列思巴端竹遣使入朝进贡。洪武帝赐银百两,文绮、帛各2疋,并赐其使人衣、钞等。后,
藏语音译。吐蕃官制。义译为“九政务大臣”或“九大臣”,“尚”意为“舅”,指同王室通婚的贵族大臣;“论”,指同王室有关之大臣;“掣逋”意为“大”;“突瞿”意为“一切”,亦可译作“一切相臣”。据《新唐书·
元代行政区划名。隶中书省。治所集宁县(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集宁市东南土城子)。蒙古诸部统一前,汪古部世居该地。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于春榷场设置集宁县,隶抚州。元朝升为集宁路。明废。集宁故城址今仍
参见“山哈”(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