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

原始宗教形态之一。“图腾”一词系北美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意为“亲属”或“标记”。是继自然崇拜之后随着母系氏族制的兴起而形成的,是对于超自然的血统观念的信仰和崇拜。亦有人认为先于自然崇拜,系原始宗教之始。在世界各地曾普遍流行,北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澳大利亚阿兰达人的丘灵加,被视为图腾崇拜的神物。在我国鄂温克、彝、珞巴、怒、傈僳、普米、侗、瑶、畲、高山等民族的早期历史上,都曾盛行图腾崇拜,直到20世纪中期,其遗迹仍保留在上述民族中,畲、瑶等族崇拜的“槃瓠”即为一例。被崇拜为图腾的对象多为动物,植物次之,少数为无生物,人们认为他们血缘集团的起源与他们所信仰的图腾有着渊源的关系,有关的神话传说在民间流传不迭。供祭和禁杀自己的图腾物,是图腾崇拜的集中表现。盛行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作为氏族的标志,曾是相互认亲和实行氏族外婚制的依据,为曾几刚形成的母系氏族的内聚力,增强氏族制度的生命力,发挥过重要作用。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随着祖先崇拜的盛行,图腾崇拜逐渐衰落。

猜你喜欢

  • 也迪亦纳勒

    蒙古国时期乞儿吉思首领。又译野牒亦纳里。十三世纪初,游牧于谦河(今叶尼塞河上游)流域。元太祖二年(1207),接受成吉思汗使者按弹、不兀剌招降,与另一首领遣亦里克帖木儿、阿惕乞剌黑两位(一说还有兀鲁惕

  • 高仙寿

    辽朝官员。渤海族人。仕辽,官至海州刺史。天庆四年(1114)七月,阿骨打集女真诸部兵攻宁江州(治今吉林省扶余县东石头城子),时任海州(治今辽宁省海城县)刺史,被遣统渤海军应援。

  • 绥州

    州名。西魏置。治所在上县(今陕西绥德县)。隋改雕阴郡,唐复置,多次移治,曾改为上郡。隶夏州定难军,五代后党项据其地,宋时与西夏多次争夺,相继据其地。宋熙宁三年(1070)废为绥德城,隶延州,元符二年(

  • 奕经

    1791—1853清朝大臣。满洲镶红旗人。爱新觉罗氏。字润峰。道光帝侄,成亲王永瑆孙,多罗贝勒绵懿子。侍卫出身。嘉庆间,历任内阁学士、都统、将军等职。道光四年(1824)授护军统领,管理火器营事务。曾

  • 纳先竜

    傣语音译,意为“大十万田级”。旧时云南西双版纳车里宣慰使根据下属官员的社会地位高低和职务大小所划分的等级官田之一。详见“探朗召曼纳”(2039页)。

  • 沙钵罗咥利失可汗

    ?—639唐代西突厥可汗。又作咥利失可汗、咥利始可汗。阿史那氏。※咄陆可汗阿史那泥孰弟。原为同俄设,又作同娥设。唐贞观八年(634),阿史那泥孰卒后,继汗位。次年,遣使赴唐求和亲,献马匹,唐朝依例册封

  • 更庆寺

    萨迦派(花教)寺庙。意为“大寺庙”。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城欧普隆沟。清雍正七年(1729)由德格十二代土司却吉登巴才仁所建,为康区最大寺。兴盛时有僧众600—700人,土司兼寺主,实行政教合一

  • 次黑大会

    亦作赤黑大会。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奴隶的一种一次黑,为反抗奴隶主对其任意买卖和残酷压迫,组织起来开大会诅咒主子,以后定期召开,成为惯例。参见“次黑”。

  • 摩梭

    族名。今纳西族。“么些”、“摩西”等名的同音异译。见于四川《盐井乡土志》。据调查,为四川盐源(盐井)纳西族旧时的自称。详见“纳西族”(1269页)。

  • 干木古

    纳西语音译。“干木”为女神“里底干木”的简称或尊称,“古”为“祭”,意为“祭祀干木女神”。汉称“狮子山会”、“朝拜狮子山会”。旧时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纳西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传说狮子山乃女神干木的化身。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