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安代舞

安代舞

蒙古族民间传统舞蹈。约产生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的南端,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库伦旗一带。经三、四百年之发展、演变,广泛流行于内蒙古农牧区各族群众中。复经专业人员的加工、升华,展现于舞台上。民间流传着各种起源的故事,一说从前有一位贫苦的老牧民,与他相依为命的女儿患了重病,久治不愈,于是套起※勒勒车,载着女儿四处求医,途中车陷轴折,老人绝望地哭诉自己的不幸,边唱边舞,女儿听见歌声,精神振作,病情好转,遂产生此舞,故后人跳此舞时,常在中间置一勒勒车或一截车轴,众人围车而歌舞;一说有一个叫安代的美丽姑娘,爱上了一个叫登代的英俊少年,但安代被迫嫁给了他人,婚事极不遂心,忧郁成疾,登代得知后,常到安代门前唱歌安慰她,乡亲们非常同情他俩的不幸,于是也随之边唱边舞;一说安代是精灵的名字,酷爱歌舞,常附在心情忧郁的妇女身上,引起疾病,众人必须以歌舞为病人求得解脱,故此舞最初有驱除病魔,祈求神灵保佑的迷信色彩。该舞原以歌为主,舞蹈动作简单,称作“唱安代”。经过长期演变,内容日益丰富多彩,曲调发展至30余种,手势舞步亦达20多套。跳时,人数多少不拘,男女老少均可参加,每人手持一条手帕或彩绸,由一位歌手领唱,众人相和,边唱边舞,歌词即兴编制,动作朴实奔放,节奏强烈,感染力强,深受农牧民喜爱。

猜你喜欢

  • 摄图

    即“沙钵略可汗”(1131页)。

  • 秃秃哈

    ①见“土土哈” (64页)。 ②见“脱脱哈”(2081页)。

  • 哈郎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五年(1407)正月所设哈兰城卫,正统后设之考郎卫,均改作海兰卫或海兰城卫。

  • 黄金氏族

    又作“黄金家族”。蒙古语称“阿勒坛·兀鲁黑”,“阿勒坛”意为“金”,“兀鲁黑”意为“子孙”、“后裔”。指成吉思汗的家族,即乞颜孛儿只斤氏。蒙古国和元朝时期,作为大汗(皇帝)宗亲,其成员地位最高,享有种

  • 牙老瓦赤

    ?—约1261元朝大臣。又译牙剌洼赤、牙鲁瓦赤、雅老瓦实。全名阿吉思·马合木·牙老瓦赤。花剌子模人。成吉思汗征服花刺子模后,约在1221—1222年,携子马思忽惕(麻速忽)从玉龙杰赤,投奔成吉思汗,进

  • 屯齐山卫

    见“秃里赤卫”(1084页)。

  • 塔尔巴哈台城

    见“绥靖城”(1971页)。

  • 田光宝

    元末明初湖广容美洞土官。土家族。田乾宗子。承袭容美洞(今湖北鹤峰县)宣抚使。至正二十六年(1366,一说二十七年),遣弟田光受等持元所授宣抚司印,上交吴王朱元璋,请改授。命其为四川行省参政,行容美洞等

  • 大拱北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寺址在甘肃省临夏市西北。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是在大拱北门宦教派的创始人祁静一(1656—1719)的墓园基础上,逐步扩大建成。民国初曾遭兵燹,古物古画被毁,后逐渐恢复。

  • 狍头皮帽

    用狍子头皮制作的帽子,故名。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地区。为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猎民传统狩猎用帽,分别称※“梅塔阿功”、※灭塔哈”、※“阔日布恩出”。制作不尽相同,详见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