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头地
清代在内蒙古归化城土默特旗设置的一种官庄。始设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时清廷对准噶尔部用兵,为供应军队粮饷,特在归化城土默特旗以“跑马圈地”方式占有大片土地,招徕汉民耕种,共设有官庄13个,故又称“十三圈地”。每一官庄有地18顷(后又扩大到60顷),设庄头1人管理,由归化城土默特都统向每庄岁征租粮200石。
清代在内蒙古归化城土默特旗设置的一种官庄。始设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时清廷对准噶尔部用兵,为供应军队粮饷,特在归化城土默特旗以“跑马圈地”方式占有大片土地,招徕汉民耕种,共设有官庄13个,故又称“十三圈地”。每一官庄有地18顷(后又扩大到60顷),设庄头1人管理,由归化城土默特都统向每庄岁征租粮200石。
见“承化寺”(1560页)。
蒙古尼伦诸部之一。又作那也勤、那亦勤。与成吉思汗所出孛儿只斤氏同源,皆出自孛端察儿(成吉思汗十世祖)。《元朝秘史》记载为那牙吉歹之后裔(《史集》作札黑速之后裔),相传其好装扮官人,故名(蒙古语意为“官
唐代纳抚※契丹所置州名。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置,领契丹室韦部落(一说为契丹中的※室韦部,一说为契丹与室韦共同组成的部落)。初侨治营州(今辽宁朝阳)东北阳师镇,故命之为师州。隶营州都督府。为唐建契丹
畲族古称之一。畬字读音“余”或“奢”。意为用刀耕火种方式新开垦二、三年的田地。始见于南宋末年刘克庄《漳州谕畬》一文,指居住在今福建漳州一带的畲族先民,其人自认为盘瓠王之后,代代相传,繁衍至今,有族谱、
藏语音译。指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卫兵差。始行于1912年,凡种一马岗地(支负差的单位)的差巴(支差的人),除出一个※“甲郡马”藏兵外,增加半个卫兵差,使马岗差巴所受剥削增多。参见“甲郡马”(559页)。
部族名。明代东海女真虎尔哈部之一支。世居图们江北,珲春河左右,与朝鲜庆源相对。清太祖时,部长郎柱(舒穆禄氏)举部内附,隶正黄旗满洲。郎柱长子杨古利受封一等子世爵,号“超勇公”,位仅次八贝勒。弟楞格礼,
?—681东突厥反唐首领之一。又作温傅、温傅可汗。原为单于大都护府辖内突厥首领。调露元年(679)十月,联合※阿史德奉职率单于大都护府辖内突厥部众反唐,拥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24州突厥部众皆从之,众至
又称“勒司廊”,汉语通称“议事庭”。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最高立法及权力机构。由宣慰使司署掌管行政、司法、钱粮、军事等主要大臣和分管各勐的※波朗”组成,议事庭长称“召景哈”。每年定于关门节和开门
吐蕃古堡名、地区名。地处今后藏,即藏麦与藏兑之间地区,北界日喀则、扎西岗、彭措林,东界楚河,西至拉孜,南至萨嘉。最初为“十二小邦”之一。据《德乌佛教史》及《贤者喜宴》载,其王为洛昂吉仲,其王宫即娘若香
县名。位于贵州东南部。元朝时,置偏桥中寨蛮夷军民长官司、德胜寨偏桥四甲等处长官司、施秉前江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以偏桥中寨故地置偏桥长官司,以施秉前江故地置施秉蛮夷长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