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库库河屯

库库河屯

城名。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前身,亦译库库和屯。蒙古语音译,意为青色的城。明隆庆六年(1572),在东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主持下,由蒙汉等族工匠动工兴建。万历三年(1575)建成。应俺答汗之请,由明神宗命名为“归化”。九年(1581),进行扩建,“修罗城周围二十里”。该城位于北纬40度74分,东经111度37分。北屏大青山,南临大小黑河(黄河支流)。座落在黄河故道冲积层形成的土默川(旧称云中川、敕勒川、白道川、丰州滩等,即今呼和浩特平原)上,海拔1066公尺。建筑宏传壮丽,“具有八座奇美楼阁之城”,内有俺答汗居住的顺义王府,为精工修造的“玉宇宫殿”。诗人赞之曰:“筑城绝塞跨岗陵,门启重关殿百层;宴罢白沉千里雪,猎回红上六街灯”。与周围丰美草原、青山绿水、北国风光相辉映,堪称草原明珠,故以青色自许的蒙古人昵称之为库库河屯。俺答汗修筑此城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土默特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兴起,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也为了加强蒙汉经济文化交流。自云:“我为款贡大事筑城,意在久远”,“每春秋二季,(明)军民出边,在我城内交易给粮食”。此城的修筑对开发中国北部边疆,加强蒙汉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起了重要作用。俺答汗卒后,其夫人※三娘子久居城内,主政30余年,故又被称为“三娘子城”。明末,这座富丽的城市不断遭到战火的摧残。崇祯元年(1628),察哈尔部林丹汗西进,以武力攻占归化,迫土默特部归降;五年(1632),后金皇太极败林丹汗,在城中纵火,“东人烧绝板升”,宫殿、民房均被夷平,仅剩※弘慈寺等几处寺院。清初,因陋就简,修复了“周围二里”的小城,仍名归化。康熙三十三年(1694),加修了外城。乾隆二年(1737),在其东北部新修了绥远城,驻扎军队,隶归绥道,以加强其政治、军事、经济上的作用。民国初年,设归绥县,属绥远省。1929年,成为绥远省省会。1937年,被日寇占领,改名为“厚和特别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其北部山区建立著名的大青山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政府成立“归绥市”,与归绥县划界分治。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1954年2月,撤消绥远省建制,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取消“归化”、“归绥”等名称,恢复呼和浩特(即原库库河屯)名称。同年,自治区首府从乌兰浩特迁入,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猜你喜欢

  • 王振邦

    ?—1700清康熙朝黎族起义首领。海南岛琼山县指马峒人。黎族。因不堪忍受地方文武官属役使黎族群众入山采香、藤、花梨、紫檀等物之苦,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十二月,在指马峒宰牛传箭,倡导黎人武装反抗官

  • 尼尔巴

    蒙古地区佛教寺庙的僧职名。地位在格斯贵喇嘛之下。办理庶务、会计事项。也有在德木齐之下掌庙仓或佛仓庶务者,俗称办事喇嘛,也有的职司催租、募缘、采购米粮、添置法物、整理用具等。

  • 飒秣建

    见“康国”(2100页)。

  • 宏化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称鸿化寺、弘化寺,藏语称“作摩卡”,意“犏牛城寺”。在青海民和县转导村。初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宗喀巴弟子释迦也失赴京,封“大慈法王”,途经此地,授记建寺,由其徒释迦崔

  • 银山道行军总管

    官名。唐伐焉耆之行军建置。又作西州道行军总管。焉耆王龙突骑支臣于西突厥而叛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以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行军总管,以焉耆王弟栗婆准为导,率步骑3千进讨,俘突骑支而返,留栗婆准统摄国事

  • 讷殷路

    见“讷殷部”(920页)。

  • 纳速剌丁

    ?—1353元末官员。字士瞻。回回人。浚州达鲁花赤马合木子。随父定居河北大名。进士出身,历任淮东廉访司书吏、两浙都盐运司、淮东宣慰司属员。顺帝至正十年(1350),参与镇压真州(治今江苏仪征县)农民起

  • 集宁县

    见“集宁路”(2250页)。

  • 札恩达勒

    达斡尔族的一种民间歌曲。达斡尔语音译,山歌之意。旧时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歌词不固定,多为触景生情,即兴吟唱。又往往不唱词,只用“讷依哟”等虚词填充。由于散居,各地区曲调也不尽相同。曲调高亢、悠扬,

  • 钟根哈屯

    见“钟根”(16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