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弘吉剌

弘吉剌

蒙古都儿鲁斤(迭儿列斤)诸部之一。又作翁吉剌、弘吉列、晃吉剌、雍吉烈、瓮吉里、翁吉剌惕等。《辽史》译作王纪剌,《金史》译作广吉剌、光吉剌。为一较大游牧部落,有许多分支,主要是亦乞列思、豁罗剌思、斡勤忽讷兀惕、哈剌讷兀惕、也里吉斤等5部。分布在今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哈拉哈河流域一带。别有孛思忽儿一支居长城北扯克彻儿一带。西邻蒙古乞颜部,东南与金朝边墙相接,西南与塔塔儿部接壤。据《史集》载,该部亦源出额尔古涅昆两姓祖先,又称其为产于“黄金壶”的三兄弟的后裔,似与蒙古部不同源。以游牧为主要经济方式,有农业萌芽。在蒙古诸部中较发达。汉文史籍列之于“白鞑靼”中。初臣属于辽朝。辽保大二年(1122),耶律大石西行时,曾得其兵援。金时势盛,“尤桀骜,屡胁诸部入塞”(《金史》卷83),扰金边。承安三年(1198),被金军击败,归降。铁木真(成吉思汗)兴起时,内部发生分裂。以德薛禅为首的一支先行归附铁木真,其余以迭儿格克为首的部众于宋庆元六年(1200)、嘉泰元年(1201),屡与札只剌等部结盟,与铁木真为敌,兵败,部分降服,部分逃依乃蛮部。四年(1204),全部归附蒙古。南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时,成吉思汗封特薛禅之子按陈、孙赤窟等分长弘吉剌三千户,以孛徒统领亦乞列思二千户。元太祖九年(1214),按陈等分得今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为领地,成为漠南五投下之一。曾随木华黎国王征金。德薛禅家族世代与蒙古黄金家族联姻。窝阔台汗时,正式下诏:“弘吉剌氏生女为后,生男尚公主,世世不绝”。终元之世,与元朝皇室保持亲密关系,历代皇后多出于此族,其贵族受封鲁王,以济宁路为分地,受到种种殊遇,享有许多特权。

猜你喜欢

  • 婆猪江

    见“佟佳江”(1095页)。

  • 贵由赤

    即“贵赤”(1654页)。

  • 稠哈死

    傈僳语音译,意为“杀魂”。旧时傈僳族对巫师※尼扒及※苛扒的“杀魂术”的称谓。据说尼扒、苛扒均会杀魂,人被杀魂,即会死亡;人魂被伤残,人即会病残;人被杀魂后,只有杀魂者或巫术比杀魂者更高明的巫师才能解救

  • 昌平外志

    书名。清末麻兆庆纂修。6卷,约光绪十六年(1890)成书。兆庆(1835—1900),字余斋,别号巩华旧友、榆荫主人,昌平县贯市村(今属北京市)人。回族。早年在外省作军内幕僚,被保至后补训导。后归故里

  • 孛阔

    蒙古语音译,意为“力士”。又译孛可。蒙古贵族以其为尊号,以示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成吉思汗时代,“有一国不及之力”的不里、蔑儿乞部的赤勒格儿,均享有此称。

  • 蒙兀儿斯坦

    见“蒙古斯坦”(2336页)。

  • 扶余府

    渤海王国置。为渤海十五府之一。因置于扶余族故地故名。领扶、仙2州。治扶州,故址在今吉林省农安县;也有认为在该省四平市西一面城古城,或说在怀德、梨树县一带,旧说在今辽宁开原县境或其以北地。辖境约有开原县

  • 茫蛮

    古族名。今傣族部分先民在唐代的别称。傣语“勐”之异译,意为“地方”、“平坝”,即“住在坝子里的人”。始见于唐樊绰《蛮书》。分布在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孟连、耿马、临沧一带。以居

  • 阿吾勒巴斯

    哈萨克族※阿吾勒之长。又称阿乌尔长。一般由经验丰富、政治上有威望、富有或比较富有的长者担任。有权决定本阿吾勒往各季牧场迁移之时间、成员去留、调拨使用人力、资力,并负有调解各户及阿吾勒间纠纷的责任,参预

  • 拉让巴呼图克图

    见“咱雅班第达”(16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