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恰克图互市

恰克图互市

清代中俄贸易交往。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订布连斯奇条约。次年五月十八日,又于恰克图签订划定蒙古地区边界条约。条约第四款规定:开祖鲁海图、恰克图和尼布楚为两国贸易地点,两国商人均可于其地盖房建栅。后两国各于边境一侧建立“城镇”(或称“货圈”)。俄城建于恰克图河附近,呈正方形,四周围以木栅,设3门,置兵防守。设教堂、官衙、税局、房舍、兵营、货栈,称“恰克图”。清朝政府建城于俄城正南130米左右地方,城呈矩形,宽360余米,长600余米,四周各有一门,置兵把守。有理藩院司官一员驻扎,称“买卖城”。同年七月,双方正式开市,贸易开始时并不甚景气。乾隆二年(1737),中俄北京互市停止后,始趋活跃。贸易以货易货。大宗交易一般定于每年二月进行。凡内地商人前往,皆由理藩院给予照票。由直隶出口者,至察哈尔都统或多伦诺尔同知衙门领票;自山西出口者,至绥远城将军衙门领票。俄商多以毛皮易换中国金、银、丝绸、布疋、茶叶、大黄及陶瓷器皿等。二十七年(1762),以俄国擅增货税(一说妄报失马),停止互市。三十三年(1768),在俄国商务委员恳请下,又复市。四十三年(1778),因俄国少校妄自尊大,彼此发生龃龉,复停市。四十四年(1779),允新任俄国少校要求,再次开市。四十九年(1784),以库伦商民靳明往乌梁海地区贸易,货物为俄属布里亚特人劫夺,俄国政府非但不遵双方议定条款严办,且一味推诿包庇。次年,互市被迫再度停止,并于各地查禁大黄出口。大黄为俄国获利最多之垄断商品,贸易停止后,俄方迫于需要,于五十六年(1791)又恳求复市。次年互市恢复。双方议定,嗣后不得再发生违反恰克图条约之事,两国商人,应由地方管理。互市恢复不久,贸易又趋活跃,至嘉庆五年(1800),贸易额已较第三次闭市之前增加一倍。***战争后,因英国纺织品涌入中国市场,加之俄国请求于伊犁、塔尔巴哈台重新开辟互市场所,后逐步走向萧条。

猜你喜欢

  • 黎语支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语支之一。分布在海南省。族语支包括黎语和海南省西海岸的昌化江出海处沿江两岸约6万居民使用的“村话”。使用黎语支语言的人口约87万(1982年)。黎语支语言的特点:声母简单、韵母复杂;

  • 安答

    亦称谙达、安达、按答。源于契丹旧俗,蒙古族、满族沿袭之,内涵稍异。①蒙古语意为“契交”、“义兄弟”、“盟友”。《元史·太祖纪》:“按答,华言交物之友也”。古代蒙古社会中,二人订盟结交,须举行一定仪式,

  • 纳龙达

    傣语音译。“纳”意为“田”,“龙达”意为“下面的眼睛”。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封建领主之管家一类的人员。负责为领主催收粮课,到官田监督农奴代耕。领主划给一定数量土地——“龙达田”,作为在职期间的薪俸。

  • 定信

    清末官员。满洲正黄旗人。姓颜札氏。字可庵,号幕巢馆主人。官农工商部员外郎。著有《人海见闻录》、《幕巢馆诗钞》、《曼珠沙室文集》、《曼珠沙室诗剩》、《兰雪吟》及《茫茫吟》。

  • 萧得里特

    ?—1099辽道宗朝大臣。名又记作特里特、特里得。契丹族。善阿谀顺色。清宁(1055—1064)年间,累迁北面林牙,同知北院宣徽使事。依附权臣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成心腹。大康三年(1077),乙辛诬太

  • 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左翼前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在奇勒稽思诺尔之东。东至托果诺尔接军台界,西至桃赉图接本部左翼左旗界,南至达兰图鲁库,北至奇勒稽思诺尔接杜尔伯特游牧界。有佐领2。会盟于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康熙二十七年(

  • 岱本

    见“代本”(569页)。

  • 元墓壁画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郊区三眼井,1982年发现于元宝山区宁家营子沙子梁。为小型砖室墓,方形券顶。墓内四壁及穹庐形券顶之上布满彩绘,以黑线勾画轮廓,平涂着色彩。券顶白灰壁面,绘满荷花、牡丹花等。正壁彩绘男女

  • 受降城

    ①汉边地接应匈奴降者之所。故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东。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匈奴左大都尉欲杀乌师庐单于以附汉,汉遣因杅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以接应之。后屡遭匈奴袭击。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

  • 嘎桑

    独龙语音译,意为“能说会道的人”。云南贡山独龙族对家族长的称谓。每个家族都有一个,不经群众选举,自然形成,一般由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在群众中有威信的比较年长的男人担任。由于解放前独龙族受察瓦隆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