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瑶族

瑶族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有“”、“甘迪门”、“坳标”、“拉加”、“炯奈”、“金门”、“藻敏”、“布努”等不同自称和“盘瑶”、“过山瑶”、“茶山瑶”、“花蓝瑶”、“背篓瑶”、“八排瑶”、“板瑶”、“白裤瑶”和“平地瑶”等30多种他称。共有2134013人(1990年),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湖北和江西等7个省(区),其中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多,有863407人,其次是湖南、云南和广东。没有本民族文字,语言也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勉语、布努语和拉加语,虽同属汉藏语系,但勉语属苗瑶语族瑶语支;布努语属苗瑶语族苗语支;拉加语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彼此不能通话。一般通用汉文。信奉道教,崇拜多神,尤其崇奉祖先盘古。其族源说法不一。有人主张源于江浙一带的“山越”;大多数人则认为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秦汉时,其先民分布在今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中下游和洞庭湖沿岸。南北朝隋唐时称“莫徭”,宋以后始称瑶。由于历代封建王朝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广大瑶民先后迁往岭南腹地和云贵山区,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大多“依山险而居”,长期从事广种薄收的刀耕火种农业,过着迁徙不定的飘泊生活。唐宋以后,封建势力逐步深入瑶区,湖南和广西的部分瑶族地区开始向封建领主经济过渡。元明两代,土司制度在广大瑶族地区得到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已出现封建地主经济。到解放前夕,大部分瑶族地区已进入地主经济,但普遍保留着原始村社组织残余的“瑶老制”,有些地区还遗留封建领主制的残余,部分地区仍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历代统治阶级对瑶族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起瑶族人民不断反抗,明代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清代湖南江华瑶民起义及1933年桂北瑶民反对国民党的起义,都给反动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并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几个瑶族自治县,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农林、工交、文教、卫生等各方面都有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 贵赤

    蒙古语音译。又作“贵由赤”、“桂齐”。《元史语解》释为“善跑人”。《南村辍耕录》称:“贵由赤者,快行是也”。元代为“怯薛”(护卫军,禁卫军)执事之一。据《南村辍耕录》,元廷每年在大都(今北京)或上都(

  • 西海

    古海名。 ①见《史记·大宛列传》,“于窴(今新疆和田境内)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此指帕米尔高原以西诸河向西流入的今咸海或里海。 ②见《汉书·平帝纪》和《王莽传》。元始四年(公元4年),西羌良愿献

  • 多尔机昂邦

    亦作多罗机按班。官名。满语音译。“多尔机”,意为“内”、“中”、“内部”等。加“衙门”,为“多尔机衙门”,即清廷中枢机构一内阁。加※“笔帖式”,成“多尔机笔帖式”,即“中书”,掌金册、银册、诰、敕、内

  • 科巴

    藏语音译。义译为“需要的人”。解放前四川西部和西藏昌都地区农奴中的一个等级。与西藏其他地区的※“堆穷”相似,是头人或大※“差巴”的附属户。地位低于一般差巴。一般不占有份地,仅由领主或大差巴给予一小块“

  • 巴拉根仓的故事

    蒙古族讽刺性的故事集。清朝末年,蒙古族的封建领主制度濒临危亡,蒙古王公贵族在政治上专横残暴,生活上腐朽糜烂,对广大蒙古族民众百般蹂躏和摧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成为产生和流传这种讽刺文学作品的社会现实基

  • 文武仁圣昭孝皇帝

    见“耶律宗真”(1315页)。

  • 僧额

    清初东海窝集部路长。亦作僧革。赫哲族。原为使犬部乌扎拉氏,世居盖清屯(亦作科钦,前苏联敦敦河口对岸)。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命额亦都率兵征窝集部,他偕路长尼哈里等归附,赐甲4

  • 华旦土丹嘉措

    1774—1847清代青海地区高僧。藏族。出生于嘉雅牧区地方。5岁坐床,拜然绛巴阿旺脑吾为师,聆听《甘珠尔》大藏经之教敕。7岁时,在神变祈愿法会上,讲《菩提道次精要》、《祝愿经》等经典。后在塔尔寺从六

  • 左克

    朝鲜语音译,意为“坎肩”。朝鲜族传统服饰。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男子必备,老年妇女亦穿。形如西服坎肩,老年穿的肥大。有3个口袋,5个扣。多为黑色或淡青色,也有灰色的。分为单层和夹层。单层坎肩,多为青年男子

  • 广汉羌

    西羌的一支。参见“白马羌”(5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