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赤雅

赤雅

书名。明末广西民族志。3卷。明邝露(1604—1650,字湛若,广东南海,今广州人,汉族)撰。明崇祯七年(1634),作者亡命广西,饱游广西壮乡瑶寨,走尽左、右江流域各县,为寻找鬼门关和铜柱,纵游于岑、蓝、侯、盘五姓土司之间,耳闻目睹壮、瑶、侗、苗等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及民间掌故,还当过“瑶族女将”云嚲娘的书记。归后,将其见闻并参阅诸志书写成是书,取南方(古称“赤”)奇特的内容加其典雅的文字为名。其中卷上写人事,记述广西少数民族习俗,计有《土司世胄》、《形势》、《法制》、《兵法》等60余条;卷中写地理,记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山川名胜,有《山川略论》、《鬼门关》、《勾漏洞》、《绿珠井》、《杨妃井》等50余条;卷下写动植物,记述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土特产,有《凤凰》、《天鹅》、《北鹤》、《猩猩》、《狒狒》、《肉翅虎》、《赤蚁》、《驯龙》、《山笑》等80余条,合计197条。因注重猎奇,对少数民族的习俗传说,仅凭听闻,未经核证,且多所涂饰,故有些记述有失真之实,如说广西有一个所谓“飞头僚”民族,其头夜间飞出觅食,次晨复归等,皆讹传。但也有许多是真人真事。仍不失为研究广西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史和风俗习惯史的参考文献。有《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龙威秘书》、《啸园丛书》、《说库》等版本。

猜你喜欢

  • 罗卜藏巴拉尔伦德布

    1709—1769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贝子庙活佛。原为西藏僧人,后至锡林郭勒盟弘教。乾隆六年(1741),自阿巴哈纳尔左旗贝勒及信徒处募银万余两,并在苏尼特右旗王公崔札布等赞助下,于乾隆八年(1743),

  • 关于杜尔本一卫拉特人的故事

    书名。一称“四卫拉特史”。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诺颜巴图尔乌巴什丘缅著。原著为托忒文。成书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书中叙述卫拉特各部源流、皈依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经过、喀尔喀乌巴什珲台吉攻掠卫拉特

  • 卡西双火圈

    傣语音译,“卡”意为“奴隶”或“有隶属关系的人”、“西双”即“十二”,“火圈”,为地域划分单位,一般包括几个或十几个自然村。系云南傣族封建领主对附近一些少数民族进行统治和经济剥削的组织。解放前傣族封建

  • 蒙古王公会议

    民国初年东蒙古王公反对库伦“独立”的会议。1911年,沙俄策动外蒙古封建主宣布“独立”。遭到蒙古族各阶层的普遍反对。1912年9月及1913年10月,内蒙古哲里木盟10旗王公两次在长春举行东蒙古王公会

  • 普古陇

    见“普陇”(2289页)。

  • 贝珠衣

    亦作“织贝衣”。旧时台湾高山族泰雅人制作的一种服饰。是用一种砾磲贝切成细片,磨成细小贝珠,然后将珠穿缀成一串串,缝饰在麻布衣或裙上,故称。一件贝珠衣通常缀有数万颗贝壳珠,颇具特色。

  • 弊剌

    参见“駮马”(1782页)。

  • 代京

    见“平城”(502页)。

  • 社制

    元代社会基层组织制度。世祖至元七年(1270),依农村立社法令,县邑所属村瞳,以自然村为基础,每50户编为1社,逾百户者另立社,不足50户者,与近村合为一社,地远人稀不能相合者各自为社。由社众推举年高

  •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西夏文译本

    西夏文译佛经。汉文译者佚名。西夏文译者题款载为大明皇帝和皇太后御译,是为惠宗及其母梁氏皇太后。木刻梵夹本。计107面,每面6行,行17字。后有发愿文12面,为元皇庆元年(1312)作。除记述佛教在东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