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隆寺
藏传佛教寺院。在甘肃天祝县毛毛山南麓松山滩。国师罗桑丹巴·曲吉尼玛建,因其为西藏噶举派达隆人,故名。后改宗格鲁派。清康熙(1662—1722)时,达隆华丹土登嘉措应召赴京,被封为大喇嘛,授权管理天祝地区10余寺院和18个部落,赐名“护国寺”,并赐白檀香木官印、文书。规模宏大,盛时寺僧达千余名。同治年间(1862—1874),因兵乱被毁,僧人暂居松山城,民国十七年(1928)移回达隆。解放初有僧80余人,有达隆大活佛和达隆小活佛。
藏传佛教寺院。在甘肃天祝县毛毛山南麓松山滩。国师罗桑丹巴·曲吉尼玛建,因其为西藏噶举派达隆人,故名。后改宗格鲁派。清康熙(1662—1722)时,达隆华丹土登嘉措应召赴京,被封为大喇嘛,授权管理天祝地区10余寺院和18个部落,赐名“护国寺”,并赐白檀香木官印、文书。规模宏大,盛时寺僧达千余名。同治年间(1862—1874),因兵乱被毁,僧人暂居松山城,民国十七年(1928)移回达隆。解放初有僧80余人,有达隆大活佛和达隆小活佛。
旧时东北满、赫哲等族一种以鱼皮制作的服装。《三朝北盟会编》卷3记载,满族先民金代女真人穿着此衣,后在赫哲族中尤为盛行。一般以大发哈鱼(一作打法哈子或大马哈)皮缝制。此鱼皮色微黄,在阳光下有如文绵一般。
前仇池国君主先祖。略阳清水(今甘肃清水县西北)氐人。汉建安(196—220)年间,曾祖杨腾(一说祖杨驹)为部落大帅,勇健多计略,始徙居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仇池地方百顷,因以百顷为号。建安十八年(2
见“高昌”(1907页)。
元代地名。又作镇海城。在今蒙古国科布多东南杜尔格湖西南。成吉思汗攻金回师后,大臣镇海奉命领所俘汉民万人屯田阿鲁欢,立城戍守,以人名命城,又作称海。蒙古语作“镇海八剌喝孙”,“八剌喝孙”汉意“城中有仓廪
见“石璟”(448页)。
见“女真文”(145页)。
清对明之战。崇德三年(1638),清太宗发布伐明命令,以睿亲王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豪格、阿巴泰为副,统左翼兵;以贝勒岳讬为扬武大将军,杜度为副,统右翼兵,分二路进兵。是年八月二十七日,岳讬率右翼军先行
北魏肃宗孝明帝元诩年号。525—527年,凡3年。
见“对音库尔呼图克图三世”(643页)。
见“真珠叶护可汗”(18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