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语音译。指横悬于江面上用以过渡的溜索。由竹篾纽结而成,直径约4至5厘米。有平溜、陡溜两种。平溜为一股,基本平直,没有倾斜度,来往均可溜渡,稍费力,一般安在江面较窄处。陡溜为两股,高低对倾,一来一往
清末新疆民族武装之一。光绪二十二年(1896),塔什库尔干(时称蒲犁厅,即原色勒库尔)的塔吉克和柯尔克孜族青年,为抵御英、俄帝国主义的侵略,应募组成。由驻防当地的马队旗官兼任管带,阿奇木伯克兼任总哨,
见“呾蜜”(1388页)。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下均设抹里。铁乖温为辽圣宗※兴圣宫下之一抹里。
①清代蒙古地区城名。雍正十一年(1733)左右置。以地多杨柳,故名。位于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中后旗北乌里雅苏台河和齐格尔苏台河间(治今蒙古扎布哈朗特),为定边左副将军及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驻次之所。乾隆二十
***之一。蒙古军队使用的火铳。铳部刻有“至正辛卯”(即至正十一年,1351)和“天山”等铭文。火铳长43.5厘米,铳口直径3厘米,重4.75公斤。这支火铳重量较轻,管身较长,因此穿甲能力比较强,适用
古地名。亦作语儿。春秋末越国之北界地。《国语·越语上》:“勾践(初年)之地……北至于御儿”,在今浙江嘉兴县境,一说在浙江崇德县境。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又称龙崩嘎央,意为“低骨头”、“黑骨头”。旧时珞巴族区分等级的俗称,与“龙崩达把朗”(白骨头)相对称,指※麦让、※伍布和※涅巴三个等级。
苗族自称。也作勐。苗语译音。分布在川黔滇地区讲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大多使用此自称。其支系尚有蒙豆、蒙来、蒙柏、蒙格勒(以上他称白苗)、蒙周、蒙贝(花苗),蒙斯,蒙抓(青苗),蒙刷(汉苗)、蒙博(黑苗),
?—1865或1867清朝将领。满洲正红旗人。鄂栋氏。嘉庆间,任三等侍卫。道光六年(1826),同巡抚武隆阿镇压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回部”起事。后历任总兵、提督、绥远将军。咸丰三年(1853),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