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

云南彝族一支阿细(阿西)人的传统民间歌舞。亦作“阿西跳月”、“跳乐”。盛行于弥勒、泸西、路南彝族自治县。为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和中老年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每逢火把节、春节等喜庆日或农闲时,在草坪、空地或树荫下,载歌载舞,欢聚一堂。节日多于白天,农闲多在夜晚。有三种形式:(1)老年式。男女双方踏足而蹈,眉目含情相视,男子弹月琴,拉二胡,女子皇拍掌合,节奏缓慢;(2)中年式。女子击掌转身踏脚,配唱,男子拉二胡,弹月琴,吹笛子伴奏,拍节稍快;(3)青年式。女子拍手、踏脚、旋转,男子弹大三弦,吹笛子,打口哨,踏足抬腿。青年男女舞姿大方,情感奔放,节奏快速激荡。过去仅在民间流传,解放后,经文艺工作者整理加工,质量大为提高,已在全国重大场所多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与赞赏,成为阿细人的一颗璀灿的艺术明珠。

猜你喜欢

  • 都支

    见“阿史那都支”(1233页)。

  • 剌真

    见“纳陈”(1266页)。

  • 米古巴

    珞巴族部落名。意为“下面的珞巴”。门巴人称之为“珞纳”,意为“黑珞巴”,藏族称其为“卡珞”。主要分波觉、嘎窝、雅西3个支系。波觉和嘎窝的祖先为两兄弟,来自波密。雅西支系的祖先原住在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江波

  • 过所

    古代通关津,过口卡时使用的一种凭证,即通行证。汉代亦称“传”。《周礼》郑玄注:“传,如今移过所文书”。刘熙《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之也。”“传,转也,转移所在,执以为信也。”《三国志·魏志·仓慈传

  • 翟真

    ?—385十六国时期反抗前秦的义军将领。中山丁零人。义军首领※翟斌之侄。东晋太元九年(384),翟斌为慕容垂所杀后,率部走邯郸,后南下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欲与守卫邺城的前秦苻丕内外相应,共击久围邺

  • 荡姐羌

    西羌的一支。见“当煎羌” (763页)。

  • 承巴

    藏语康巴方言之音译。旧时四川阿坝藏族地区基层组织协助头人办事的人,与※“郭巴”同属差人(基层组织一职位)。每个村寨设2—3人,由寨众推荐办事精干者充当,由部落头人委任。专管本寨各项生产的安排。不脱离生

  • 拂涅部

    靺鞨(勿吉)著名7部之一,后为黑水靺鞨16部中的一部。亦称“大拂涅”。《隋书》称其“在伯咄东”,居今牡丹江下游以东密山一带(旧说在今黑龙江宁安县为中心的牡丹江流域;今有人说在今哈尔滨市南的拉林河地区,

  • 伊什丹巴尼玛

    见“第三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1860页)。

  • 牌头

    见“乡约”(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