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内侍省

内侍省

官署名。春秋时有寺人,战国时有宦者令,秦置将行,西汉改称长秋。其官署称长秋寺,主管宫中事宜,宣达帝后旨意,多由宦者充任。东汉以降,长秋之职益重,掌顾问、拾遗、应对及诸宫闱,成为皇帝近侍。隋文帝置内侍省,炀帝改称长秋监,唐初复称内侍省,掌皇帝内侍奉,宣达制令及宫内杂事。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曾一度改称“内侍监”、“司宫台”,后复旧称。内侍省长官为内侍监(又称内侍)。宋代又置入内内侍省(简称入内省),与内侍省对称前、后省。入内省掌皇帝近侍,内侍省掌宫中杂事。明代置十二监四局八司(统称二十四衙门)以统宦官,内侍省之名遂废。

猜你喜欢

  • 正卒

    汉代规定男子从二十三岁起须服兵役二年。一年在本郡服役,称正卒;另一年戍守边境或到京师宿卫皇宫,称戍卒或卫士。其余时间为预备兵,至五十六岁始免役。

  • 清君侧

    西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联合楚、赵等国,曾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参见“吴楚七国之乱”。

  • 法显取经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法显赴南亚等国取经事件。法显三岁出家为僧,笃信佛教。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当时的后秦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越葱岭,经阿富汗到达印度。他历游印度各地,足迹曾到释迦牟尼的

  • 字院

    西夏朝廷文翰机构。大庆二年(公元1037年),西夏仿唐宋翰林学士院之制,分设夏字院(又称国字院)和汉字院,作为文翰机构。凡送达宋朝的公文皆由汉字院以汉文字撰拟,旁列夏文字以为对照;凡国内诰牒文书皆由夏

  • 偷袭蔡州

    唐将李愬偷袭蔡州(今河南汝南)叛将吴元济,平息淮西叛乱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参见“平定吴元济”。

  • 围攻紫竹林

    义和团在天津抗击八国联军的战役之一。紫竹林原是天津城东南、海河西岸的一个小村落。第二次***战争后,天津开为商埠,法国强划紫竹林为租界,其旁为英、美租界。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末,德、日、俄亦在海河两岸强划租

  • 里甲制

    明代地方基层政权组织。明代县以下基层组织,城中称坊,近城称厢,乡村称里。民户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选丁粮多的地主十户轮流充当里长,余百户又分为十甲,每甲设甲首。里长、甲首对所辖民户直接进行监督、统治和课征

  • 僚族起义

    唐前期四川少数民族起义。唐太宗征高丽无功而还,伺机再次东征,乃令强伟等役民赶造战船。重役摊及四川僚族。僚族无技造船,不得不雇佣潭州(治今湖南长沙)人,大船一艘,往往庸绢二千二百三十六匹。除出绢雇人造船

  • 上海制造局

    见“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 吴汉入蜀之战

    东汉初年平定巴蜀割据者公孙述的战役。新莽时公孙述任导江卒正(即蜀郡太守)。后举兵割据巴蜀, 自立为蜀王。建武元年(公元25年),在成都称帝,号成家,建元龙兴。建武十一年,光武帝刘秀派岑彭、吴汉率师入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