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郑和(公元1375——1435年),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洪武时被阉入宫,历任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太监。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与副使王景弘奉成祖之命,率水手、船师、卫兵、工匠、医生、翻译共二万七千多人,乘“宝船”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远航“西洋”,于永乐五年返国。以后又于永乐五年至七年、永乐七年至九年、永乐十一年至十三年、永乐十五年至十七年、永乐十九年至二十年、宣德六年至八年多次出海远航。最后一次从南京下关的龙湾出发,远达伊斯兰教圣地麦加。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到过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苏禄(今菲律宾)、满刺加(今马来半岛西南部)、古兰丹(今马来半岛东南部)、彭亨(今马来西亚)、苏门答腊、阿鲁(今苏门答腊北部)、爪哇、旧港、南勃里(今印度尼西亚)、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榜葛刺 (今孟加拉)、柯枝、古里(今属印度)、忽鲁谟斯(今属伊朗)、祖法儿(今阿拉伯半岛佐法儿)、阿丹(今属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红海的亚丁)、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属索马里)、竹步(今属索马里)、麻林(今属肯尼亚)、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航行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葡萄牙人华斯哥·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还要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每次出使远航,都满载中国瓷器、茶叶、铁器、铜器、农具、丝绸、纻丝、金银等各类商品,与亚非诸国贸易,换回象牙、香料、宝石等海外奇珍异宝。因此,人们把这些船称为“宝船”。所到之处,受到各国人民的盛情接待。很多国家在和他们接触之后派使臣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国人民同这些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南洋各地至今还保留着郑和的不少遗迹。为纪念郑和,印尼中部一地,以“三保垅”命名,并建有“三保公庙”。泰国也建有“三宝塔”。印度古里建有纪念碑。我国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南沙群岛中的郑和群岛,都是为纪念郑和的航海事业而命名的。随行人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叙途中见闻,对研究中外交往史都很有价值。

猜你喜欢

  • 米喇印、丁国栋起义

    清初甘肃地区的回民起义。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三月,米喇印、丁国栋在甘州(今甘肃张掖)发动起义,接连攻下凉州(今甘肃武威)、洮州(今甘肃临潭)、岷州(今甘肃岷县)、兰州、狄道 (今甘肃临洮)、渭源

  • 朱梁三决黄河

    唐亡前后,藩镇混战,以梁、晋争霸最甚。唐宣武军节度使、梁王朱全忠在镇压黄巢起义军时,即与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结下怨仇,后长期交战不已。朱梁为阻止晋军南下,曾先后三次决开黄河。第一次发生于乾宁三年(公

  • 滇案条约

    见“中英烟台条约”。

  • 浍河堡战役

    金蒙间一次重要战役。大安三年(1211年)八月,野狐岭(今河北万全北)战役后蒙古军乘胜追击。金军败退至浍河堡(今河北怀安旧城附近),被蒙古军追及包围。两军激战三日,金军主力被全歼。完颜承裕率残部逃至宣

  • 宪政编查馆

    清政府为推行“预备立宪”所设置的机构。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派载泽为首的五大臣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准备仿行宪政。同年11月(十月)下令设立考察政治馆,考察研究各国政治兼及各省实行“新政”

  • 抗俄铁血会

    清末创建于东北的抗俄反清革命组织。创建者为河北丰润人丁开嶂,京师大学堂第一班毕业生,曾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1904年(光绪三十年)日俄战争爆发后,丁开嶂基于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愤慨,与朱

  • 践土之盟

    春秋时期由晋国召集诸侯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举行的盟会。公元前632年, 晋在决定霸权的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军。同年五月,晋文公召集齐、宋、鲁、蔡、郑、卫、莒七国君主盟于践土。在此期间,周襄王正式册命晋

  • 湖广会子

    南宋一种地方性纸币,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湖广总领王珏先曾创行一种以铁钱为本位的“直便会子”,面额分为一贯、五百两种,专用于荆湖北路,名为湖北会子。后又通行于京西路和广南路,称湖广会子。规定每若

  • 三衙

    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北宋初年,改后周禁军殿前、侍卫二司之制,分设殿前都指挥使司(简称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简称侍卫马军司、马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简称侍卫步军司、步司),使其

  • 钦定西藏章程

    乾隆(公元1736年—1790年)年间,清政府为西藏地方政权所规定的最高法律。廓尔喀侵藏事件后,清政府决心整顿和改革西藏的政治与宗教制度。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清廷命福康安会同八世达赖、七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