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国古音学

中国古音学

二十章。张世禄著。张世禄(1902- )字福崇,浙江浦江入。1926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后任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校教授。于文字、音韵、训诂及现代汉语、普通语言学等均有深入研究。尚著《中国音韵学史》、《广韵研究》、《语言学原理》等多种。是书凡二十章:一《导言》,讨论了古音学的定义,主要问题、研究途径、标准与效用等;二《古音学溯源》,介绍了协韵合韵、韵缓及唐人改经之陋习;三《论叶韵之说》,侧重分析叶韵说之谬误;四《吴棫之古音学》,介绍了吴棫韵部通转之说,分析了吴氏学说的疏谬;五《郑庠之古音学说》,介绍和评价了郑氏六部及其得失;六《陈第之古音学说》,侧重介绍和评价了陈氏的语音历史观及其古无四声之说;七《顾炎武之古音学说》,介绍了顾氏所分古韵十部及其研究方法,并对其分部疏漏及复古思想提出批评;八《江永之古音学说》,介绍了江氏所分十三部,强调指出江氏言古音而不废今韵之学;九《段玉裁之古音学说》,介绍和分析了段氏十七部之说;十《戴震之古音学说》,介绍了戴氏二十五部之说,对其阴阳入之分及声音通转之论评价颇高;十一《钱大昕之古音学说》,介绍和评价了钱氏声纽研究成果及古无四声之说;十二《孔广森之古音学说》,介绍和评价了孔氏阴阳两类说及孔氏分东冬为二部之说;十三《严可均之古音学说》,介绍了严氏对孔广森学说的修正,并附论姚文田对韵部通转的意见;十四《江有诰之古音学》,介绍了江氏古韵二十一部及入声诸部之分配;十五《王念孙之古音学说》,介绍和评价了王氏二十一部及更立至部、东冬不分之说;十六《张惠言之古音学说》,介绍张氏二十部及其入声分配之说;十七《刘逢禄之古音学说》,介绍和评价了刘氏古韵二十六部及入声分配之说;十八《章炳麟之古音学说》,详细介绍并辨析评价了章氏二十三部、平上与去入两分、入声韵亦分阴阳等说;十九《黄侃之古音学说》,详细介绍和评价了黄氏二十八部、古声十九纽之说;二十《最近对于古读之考证》,介绍了张行孚、汪荣宝、钱玄同、林语堂等人古音构拟之说。本书是一部全面叙述古音学史的著作。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猜你喜欢

  • 信古余论

    八卷。明徐三重(生卒年不详)撰。徐三重字伯同,松江(今属上海)人。万历进士,授刑部主事。任职三年,后以病告归。家居四十余年,以论学著述为业,学者称鸿州先生。著作较多,有《庸斋日记》、《余言》、《兰芳录

  • 印存初集

    二卷。印存元览二卷。清胡正言撰。胡正言字日从,海阳(今广东潮安县)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只知其以摹印称名一时。此书是胡正言的印谱,《印存初集》是以朱印之,《印存元览》是以墨印之。大抵名字印为十分之八,

  • 读俞氏经说随笔

    十卷。清谢庭兰撰。谢庭兰事迹见《经说丛抄》。是书首有自序,曰:经学在今日,读之不如不读,不读不如没有。这是气愤之语。《俞氏经说》,系总俞樾所著的关于诸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如《茶香室经说》、《群经义》、

  • 汪次公集

    二十卷。明汪道贯(约1566前后在世)撰。汪道贯,字仲淹,休宁(今安徽芜湖)人,道昆之弟。生卒年不详。性强记,工词赋,尤善书法,督学吴公路呼之为“小司马”。与其从弟道会齐名,时称“二仲”。著有《汪次公

  • 无事为福斋随笔

    二卷。清代韩泰华(生卒年不详)撰。韩泰华字小亭,钱塘(浙江杭州)人,道光时官居潼关道。此书是作者的札记,没有一定体例,也未分类,所记涉及面广,有金石、版本、掌故、地理、名人逸事、方言俗语、诗文典籍考证

  • 春秋周鲁纂论

    八卷。清张孝龄撰。孝龄,益阳(今湖南益阳)人。该书依据《春秋》经传等有关史料,摘录其中关于周王朝和鲁国的史料,并加以评论。有清嘉庆十八年(1813)南村刊本。

  • 雪溪渔唱集钞

    三卷。明苏平(约1413年前后在世)撰。苏平为明代诗人,字秉衡。浙江海宁人。生卒年不详。永乐中举贤良方正,不就,布衣终身。其所作古体诗能自抒情怀,只是笔力较荏弱。所作律诗,注意运词和声调,故工稳平实,

  • 竹书纪年考证

    一卷。清张九镡撰。九镡字吾溪,号蓉湖,又号竹南,湖南湘潭人。生卒年不详。乾隆进士,改庶吉士,敬馆授编修。该书系九镡取《纪年》一书中有关于诗书春秋的内容,考证其得失,但却不尽依附于原书。如谓浞弑相后,书

  • 孟子读本

    二卷。清王汝谦(1777-1855)辑评。汝谦字六吉,号益齐,河南武陟人。著有《四书记悟》、《尚书管窥》、《五子论文》、《省过斋文集》等。是书首有汝谦自序,称“协用席先生,讲孟子不屑于字句,但指其握要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

    ① 五卷。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具体成书过程,是由智奉陈后主陈叔宝至德元年(583)诏令,于太极殿“开仁王般若经题”,讲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