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庸衍义

中庸衍义

十七卷。明夏良胜(1480-1538)撰。夏良胜字于中,南城(今属江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南京太仆寺少卿等职,后为仇家所陷,谪戍辽东。著有《东洲初稿》等书。此书嘉靖间夏良胜被谪戍辽东时所著。自宋以来,取古经之义,括举条目而推衍其说者,始于叶时《社经会元》。继叶时之后,则有真德秀《大学衍义》。夏良胜仿真德秀《大学衍义》的体例,推阐《中庸》,故名《中庸衍义》。全书分《天命之性之义》、《率性之道之义》、《修道之教之义》、《致中和议》、《达道之义》、《达德之义》、《经之义》、《诚明之义》、《三重之义》、《平天下之义》等纲,每纲又分为若干目,每目之名皆为夏良胜所自创。如《天命之性之义》分为《正性之原》、《论性之弊》;《达道之义》分为《君臣之常》、《君臣之变》、《君臣之戒》、《父子之常》、《父子之变》、《父子之戒》、《夫妇之法》、《夫妇之戒》、《兄弟之法》、《兄弟之戒》、《朋友之法》、《朋友之戒》;《经之义》分为《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每一名目必一一援据古今,推广演释。其中以采邱浚《大学衍义补》之说为多。夏良胜自己的观点则加“臣良胜曰”分述于后。此书议论的宗旨,作者强调欲求尧舜之治,必须先有尧舜之心,《大学》之道在于“平”字。故论治之本,惟存于“心”一字;论治之效,惟在于“平”一字。古今言治理者,只此二字,可以集大成。书中对崇神仙,好符瑞,尤究极流弊,是为世宗时事而发。有清江西刊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王氏二书选要

    十一卷。明王贞善(生卒年不详)撰。王贞善,字如性,泰和(今江西省泰和县)人。著有《静谈》、《读史法戒》。此书为吉水邹元标为之选定,题名为《王氏二书选要》,共十一卷。其中《静谈》五卷,前四卷均为王贞善语

  • 草书千字文

    一卷。唐欧阳询书。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洲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弘文馆学士等。工书法,学“二王”,于平正中见险绝,自成一体,为唐代著名书家之一。欧阳询所书之《草书千字文》,曾与唐太宗

  • 陆宣公翰苑集注

    二十四卷。清张佩芳(生卒年不详。)撰。张佩芳字菘圃,一字荪圃,平定(今山西平定)人,进士出身。好学深思,对经史学功力尤深。为注笃嗜不倦,引繁博考,取材宏赡。著有《陆宣公翰苑集注》。此集凡二十四卷,卷一

  • 舒城县志

    ①十卷。明陈魁士纂修。陈魁士,明章州人,举人,万历初年来任舒城县知县。自明以来,舒城县志虽五经纂辑,惜皆简略殊甚,故陈魁士来任知,即创议重修,延教谕刘大烈等主其事,于万历八年重修志成。纪事止于万历七年

  • 十三经音义故例

    一卷。清孙葆璜撰。葆璜字仰屾,原名衍庆,字柳君,浙江归安(今吴兴)人。此书总例二十二条,凡例二十五条。“故”是“诂”的意思,由今言而通古义,所以称“十三经音义故”。总例大致分为“字体”和“音义”。字体

  • 芙蓉馆集

    二卷。明杨一葵(约1607年前后在世,)撰。杨一葵,字翘卿,福建漳浦人。生卒不详。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云南布政司。著有《芙蓉馆集》。是集凡诗一卷,,文一卷。其诗格颇清,文则多应酬之作。据

  • 山斋集

    二十四卷。明郑岳(1468-1539)撰。郑岳字汝华,福建莆田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户部主事,累官至江西按察使、布政使,以勘事被诬,夺职为民。后起为右副御史,累官至兵部侍郎。郑岳有《莆阳文献

  • 书学汇编

    十卷。清万斯同(生平见《读礼质疑》)撰。此书作于康熙年间。书中记历代善书之人,上至苍颉,下至明末,共一千五十四人。此书颇多考证,如皇甫规妻,旧云不知何氏,此据张怀瓘《书断》知其姓马。又如后魏江式《清定

  • 郧县志略

    不分卷,清侯世忠纂修。侯世忠,山西夏县人,举人,官郧县知县。郧县,旧志今无可考。康熙初,县令张杞檄征县志,仅得钞本,乃取康熙八年(1669)仇昌祚新编府志类编,增补附入,至二十二年(1683)侯世忠续

  • 历代名贤确论

    一百卷,作者不详,但在此书前面,有明人吴宽写的序言,在序言中,他称书中对名贤的论述,都出自唐宋人之手,而且散见于这些人的文集中,由于这些评述过于零散,不便于查阅,所以他对其整理编纂,辑成此编,以便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