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伤寒类方

伤寒类方

一卷。清徐大椿(详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撰。本书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虽仅一卷,却是徐氏历时七年,五易其稿而成。徐氏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并非是依经立方之书,而是为救误而作。“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无定”,而当时随证立方,原无定序,因此,他的《伤寒类方》不以六经分类,削除阴阳六经门目,使方以类从,证随方见。便于人们按证以求方,不必循经以求证。徐氏将《伤寒论》中一百一十三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元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理中汤及杂方十二类。当时,人们对于《伤寒论》众说纷纭,然对于仲景原著的六经辨证是别具见解的,而徐氏之说虽未必尽符仲景原书之意,但却颇有独创性,如该书中“大青龙汤”条“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阳证者,此汤主之。”徐氏注:“按此条必有误,脉浮缓,邪轻易散;身不痛,外邪已退,乍有轻时,痛未入阴,又别无少阴等证,此病之最轻者,何必投以青龙险峻之剂,此必另有主方,而误以大青龙当之者也。”又如,“甘草茯苓”汤下注云:“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汤主之。”徐氏认为汗出者乃发汗后汗出不止,非因伤寒而自汗。此书每类先论主方条文,并将同方条文附述于后,从方治规律阐述《伤寒论》辨证论治原则性与灵活性,对各类方药性、病证、适应范围、加减变化有较全面论析,见解独特,颇受医家欢迎。书末附六经脉法,论正证之外又论别证、变证,附以刺法。有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光绪四年(1878)扫叶山房刊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福山县志

    十二卷。清罗博修,鹿兆甲纂。罗博字龙山,河南郑州人,进士出身,康熙十一年(1672)任福山知县。鹿兆甲字鼎擢,邑人。福山县,春秋属齐郡;汉为东莱县两水镇,以清洋、大姑二河汇于左,故称两水镇;金阜昌二年

  • 枣香山房诗集

    一卷。许秀贞撰。《附刻各女史诗》一卷,清周际华编。许秀贞,生卒年不详,字芝仙,贵州金筑(今贵阳)人,许西池之女,胡凤翔之妻。清代诗人。周际华,生平不详。此书有道光二十六年(1846)宝翰楼刊本。书前有

  • 新都县志

    ①十八卷首一卷,清张奉书纂修。张奉书,江苏人,曾任新都县知县。新都县旧无志,乾隆初陈铦肇修,然草创未及授梓。嘉庆年间亦曾纂修志书一部,然仓促盈帙,以应檄取,实可谓漏脱讹夺之作。张奉书任县令后,旁搜博采

  • 书传人物类聚

    不分卷。朝鲜朴准源(1739-1807年)、金祖淳(1765-1831年)等人于纯祖元年辛酉(1801年)奉命纂辑。朴准源字平叔,号锦石,潘南人,官至判敦宁府事。金祖淳初名洛淳,字士源,号枫皋,安东人

  • 聪山集

    十四卷。清申涵光(1619-1677)撰。申涵光,字和孟,一字符孟,号凫盟、聪山。直隶永年(今属河北)人。明诸生,入清后隐居乡间,常与殷岳、张盖往来唱和,并称“畿南三才子”。申涵光写诗学习杜甫,深得杜

  • 问奇室集

    四卷。清蒋日豫(1830-1875)著。蒋日豫,字侑石,常州(今江苏常州市)人,咸丰间监生,同治中迁同知直隶州。工诗文篆隶,有《问奇室诗集》、《续集》、《文集》及《秋雅》、《诗古文词》、《滂喜斋学录》

  • 重修革象新书

    二卷。元赵友钦撰,明王祎(1322-1373)删定。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明初与宋濂同修《元史》,官翰林待制。有《大事记续编》《卮辞》《王忠文公集》等。王氏称《革象新书》芜冗鄙陋,便“为之纂次,削其

  • 乐府

    一卷。明周道仁(约1644年前后在世)撰。周道仁,字以修,浙江乌程(今吴兴)人。是集所作拟汉、魏乐府诗共一百零三章,原附于所刊孙一元《太白山人稿》后。自序称道不师孔、颜,学不则经、史,性不本忠、孝,法

  • 韵钥

    二十五卷。明吕维祺撰。《音韵日月灯》之三。吕维祺生平见“音韵日月灯”。是书维祺自序云:予既作《同文铎》以谱七音四声四等矣,复作《韵钥》,何以故?钥者,约也,将以反说约也。今握管而谈先秦两汉建安大历,虽

  • 渔父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客指孔子曰:“彼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