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节要
十四卷。明张九韶编撰。九韶字美和,清江(今江西清江县)人,洪武十年(1377年)任国子助教,后升翰林院编修,生卒年不详。所编《元史节要》,仿元曾先之《十八史略》体例,按时间先后系事,将《元史》节要成书。该书最早的版本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建安书堂刻本,后又有明张克文刻本,现为北京图书馆等收藏。
十四卷。明张九韶编撰。九韶字美和,清江(今江西清江县)人,洪武十年(1377年)任国子助教,后升翰林院编修,生卒年不详。所编《元史节要》,仿元曾先之《十八史略》体例,按时间先后系事,将《元史》节要成书。该书最早的版本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建安书堂刻本,后又有明张克文刻本,现为北京图书馆等收藏。
二十卷。宋蔡正孙(约1279年前后在世)撰。蔡正孙,字粹然,自号蒙斋野逸。生卒与里籍不详。是书前有自序,可知此书为己丑年作。确切时间当为元太祖至元二十六年,时宋亡已十年。是书有前后集之分,各十卷。前集
八卷。明焦竑(详见《支谈》条)撰。此书为辑录琐屑考证和零星议论的笔记。焦竑博学多才,因之此书所谈范围甚广。杂论经史艺文,间记琐事。其考证旧闻,多有可采;琐事议论,兼涉名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因涉猎
十二卷。清黄永年(1699-1751)撰。黄永年,字静山,号松甫,江西广昌人。乾隆元年(1736)巡抚常安举博学鸿词,同年成进士,不预试,授刑部主事,疑狱多有平反,累官常州知府,为政宽而有礼。是集凡十
一卷。宋张洎(?-996)撰。张洎字师黯,又字偕仁,滁洲全椒(今安徽全椒)人,初仕南唐,为知制诰、中书舍人,入宋为史馆修撰、翰林学士。淳化中,官至参知政事。张洎文采清丽,博览道、释书,著有文集五十卷,
五卷。康熙五十二年(1713)所御定律历渊源之第三部。凡分三编,上编二卷,曰《正律审音》,以发明黄钟起数及纵长体积面幂周径,律吕损益之理,管弦律度旋宫之法。下编二卷,曰《和声定乐》,以明八音制器之要。
四卷。清戴祖启撰。本书卷首有朱珪的序,书后有其门弟子的跋。书名为“涉传”,是取《史记》涉《尚书》以教之意。此书专门注释《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仍缺《益稷》、《顾命》、《康王之诰》三篇。所采多马融、郑玄、
十四卷。清刘体仁(1612-1677)撰。刘体仁,颖川卫(河南许昌一带)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有家难,弃官从孙奇逢讲学,后累官吏部郎中。体仁工诗文,又善画山水。著有《识小录》(已著录),《七
九卷。近代吕翼文(生卒年不详)撰。吕氏家里仕履无考,惟知他是近代学者王闿运(1833-1916)的学生。根据有二:一是喻谦所述王氏之《六书存微》,卷末附有吕氏所述《说文象形指事会意谐声诸例》;二是是编
四十六卷。清赵士麟(1629-1699)撰。赵士麟,字麟伯,号玉峰,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由平远推官补容城知县,累擢浙江巡抚,有政声,官至吏部侍郎,生平致力于宋朝理学濂洛关闽
四卷。清郭志正(1860-1901)撰。郭志正,字体吾,号直夫,湖南长沙人。光绪间诸生。此集凡四卷。第一卷为说经之文。第二卷为史论及书后、墓表、墓志之属。第三卷为骈体文。第四卷则古今体诗。郭志正是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