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文尚书考

古文尚书考

一卷。清陆陇其(1630-1692)撰。陇其,初名龙其,字稼书,人称当湖先生,谥清献。平湖(今属浙江省)人。清代著名学者。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任嘉定、灵寿二县知县。有善政。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罢归卒。平生著述甚多,除《古文尚书考》外,尚著有《读礼志疑》、《四书讲义困勉录》、《松阳讲义》、《三鱼堂四书大全》、《续困勉录》、《战国策去毒》、《读朱随笔》、《三鱼堂剩言》、《松阳钞存》、《学术辨》、《问学录》、《三鱼堂文集》(又《外集》、《附录》)、《灵寿县志》、《呻吟语质疑》、《日记》、《治嘉格言》、《等韵便读》等。陇其尊崇程朱之学,得其正宗,反对王守仁致良知说。与陆士仪齐名,人称二陆。《古文尚书考》原载《三鱼堂文集》,后摘出单独刊行。该书主旨在于申说古文《尚书》非为伪书。其据南宋辅广记其师朱熹之语以推衍之。朱熹向以疑古文《尚书》闻名,陇其又一向尊崇朱子之学,今仅据辅广记朱子片言只语便下结论,未免失之武断。今传古文《尚书》实为伪书,非同于孔壁真古文《尚书》。有《赐砚堂丛书新编甲集》本、《学海类编》本、《昭代丛书》本、《逊敏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二卷。清惠栋(1697-1758年)撰。惠栋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吴派经学的奠基人。传其祖父惠周惕、父亲惠士奇之学。惠栋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以详博见长。著述颇丰,有《周易述》、《易汉学》、《古文尚书考》、《九经古义》等多种。其所撰《古文尚书考》二卷,认为郑玄所传的二十四篇,是孔壁中的真古文,而东晋晚出的二十五篇,与《汉书》不合,则是伪古文。惠栋认为,唐人诋郑玄所传的《古文尚书》是张霸伪造的这种说法不正确。惠氏关于《古文尚书》的不少说法都与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相合,此书则摘录了阎氏书中段落附于卷末,以相佐证。但惠栋对阎若璩的某些臆测也决不苟同,比如阎氏怀疑西汉《大誓》为伪,惠栋则辨驳说,西汉博士皆习《大誓》,孔壁所出也与之相符合,这说明东晋另有伪《大誓》三篇。连唐宋以来的人都反对将西汉《大誓》作为伪作,阎氏既已知道东晋《大誓》是伪作,为什么连西汉《大誓》也怀疑为伪作呢。表现了惠氏严肃谨慎的治学态度。此书有嘉庆省吾堂刊本。

猜你喜欢

  • 箐斋读书录

    二卷。明周洪谟(详见《群经辨疑录》条)撰。此书前有正德二年(1507)陈亘作的引词,称此书“是文安先生精神心术所在,羽翼经传,阐明意义,最为精切。惜篇帙首尾俱未载姓氏,恐岁久传疑,敢引其大略于端。”此

  • 读韩诗外传

    一卷。清俞樾(1821-1907)撰。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父子,大要在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并分析其

  • 人本欲生经注解

    一卷。晋代释道安(312或314-385)撰。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冀县)人。为天竺高僧佛图澄弟子。从小父母早亡,由外兄孔氏抚养。七岁启蒙,十五岁对五经文已相当通达,转学佛法。十八岁出家为僧

  • 懿行编

    八卷。清李滢(1618-1682)撰。李滢字镜石,兴化(今江苏省)人,擅长作诗。《懿行编》之懿字多指美行、美德,故其命名。此书取自诸史中嘉言懿行等内容,分类标记而成,故称《懿行编》。书中每记一件事之后

  • 盐铁论校勘小议

    一卷。清王先谦撰。王先谦有《尚书孔传参正》,已著录。嘉庆十二年阳城张敦仁重刊涂本《盐铁论》,附以考证,王先谦因取敦仁所刊涂本,以卢文弨《拾补》及敦仁《考证》散入正文之下;复增其乡人王启原、胡元常之说,

  • 古文尚书音

    一卷。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载有《古文尚书音》一卷,徐邈撰。《隋志》又云,梁时有《尚书音》五卷,题孔安国、郑玄、李轨、徐邈撰。此五卷本《尚书音》当为后人集四家音而成,到梁代时还存于世,至隋代时则

  • 痘疹博爱心鉴

    二卷。明魏直(生卒年不详)撰。魏直,字廷豹,号桂岩,萧山(今属浙江省)人。善诗文,通医理,以医闻名于吴越间,尤长于小儿痘疹证治。此书又名《痘疹全书博爱心鉴》,简称《博爱心鉴》,成书于嘉靖四年(1525

  • 痊骥集

    二卷。不著撰人。书中载有通元三十九论,对于各病症分为五脏治疗,且每症之下,各有方论。现在使用的一些治疗马疾的方剂,大多源于此书。此书颇有实用价值。有《永乐大典》本。

  • 长泰县志

    十卷,清王珏修,叶先登等纂。王珏,辽东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任长泰县知县。叶先登,邑人。其有志始于明嘉靖间,南海张杰夫创之,而终由萧廷宣续成。万历三十三年,邑令瑞安方应时等复取嘉靖志增益之。王珏

  • 分宜清玩谱

    一卷。作者不详。是书为作者根据严嵩家收藏的书画、器玩目录汇编而成,所记皆摘取奇珍异物而录,非其所藏全貌。然而仅古琴就记有五十余张,可见收藏之富,对后人研究古代书画、器玩,特别是古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