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礼杜氏注

周礼杜氏注

二卷 汉杜子春(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佚。杜子春,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尝从刘歆受《周礼》,“能通其读,颇识其说”,郑众、贾逵皆从受业。杜氏于《周礼》有说无书,郑玄《周礼注》引杜氏之说,乃从郑众、贾逵书中转录得来。马国翰从《周礼注》中钩稽杜氏之说,辑成此书,刻入《玉函山房辑佚书》。杜氏之说师法谨严,且为最古之《周礼》说者。今以郑注校读杜注,有杜胜于郑者,如《小宰》“宫刑”及“王宫”,凡“”郑不改字,而杜云“‘宫’当皆为‘官’,与上‘建邦’二字及下‘官府六叙’、‘官府六属’诸文相贯”;《女祝》“招梗”,郑云“梗,御未至也”,而杜读“梗”为“更”,盖即以为《月令》“更皮币”之“更”,襄九年《左传》“祈以币更”之“更”,与下文、禳同为祷神之名,等等。亦有郑胜于杜者,如《典瑞》“珍春”,郑云“王使之瑞节,当与琬琰相依”,杜以为“‘珍’当为‘镇’,以征守者”,王所守,非使者可执,杜说盖非;《磬师》“缦乐”,郑云“缦读为‘缦锦’之‘缦’,谓杂声之和乐者”,杜读为“怠慢”之“慢”,而慢声为《大司乐》所禁,《磬师》不当有此乐,杜非盖非,等等。有郑从杜而得者,如杜以《内宰》“二事”为丝枲之事,以《遂人》“兴锄”之“锄”为“助”,谓起民人,令相佐助,郑无异说。有郑从杜而失者,如杜以《甸祝》“表貉”为“兵祭”,郑亦云“祃祭”,不知“貉”、“祃”字虽通,而祭师于所征之地为祃,祭师于所田之表为貉,二者有别。马氏钩稽多有疏误,如杜于《醢人》“豚拍”、《盐人》“苦盐”、《稻人》“荡水”、《内史》“以方”、《圉师》“椹质”皆有注,马氏漏辑;《大宗伯》“吉礼”注,杜语当以“书亦多为吉礼”止,其后二十七字当是郑语,马氏误辑。

猜你喜欢

  • 留留青

    六卷。明徐懋升(生卒年不详)撰。徐懋升,字玄举,钱塘(今浙江省杭县)人。徐懋升因田艺衡所作之《留青日札》,颇为驳杂,于是对其进行删节,去其繁芜,仅存六卷,因名之曰《留留青》。书前有乔时敏所著的《田子艺

  • 庭诰

    一卷。南朝宋颜延之(384-456)撰。清马国翰辑。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少孤贫,好读书。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卒赠散骑常侍。诗人,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今《隋书·经籍志》有其《颜氏纂

  • 上元江宁乡土合志

    六卷。陈作霖编。宣统二年(1910)江楚编译局刻本。陈作霖,字雨生,号伯雨,晚号可园,清末民初江苏南京人。历任金陵官书局分校、奎先书院山长、上江两县学堂堂长、江楚编译官书局分纂、南洋官报局总纂、江苏省

  • 东方学会丛刊初集

    十二种,二十九卷。清末民国罗振玉(详见《云窗丛刻》)编。丛书是罗振玉旅居天津时刊印的。收入古写本《贞观政要》残卷、日本宽文刻本《帝范》二卷、《臣轨》二卷、明人钞本《四夷馆考》二卷、手稿本清王鲲《话雨楼

  • 晚树楼诗稿

    四卷。清吴震方(约1694年前后在世)撰。吴震方,字青坛,浙江石门人,生卒年均不详。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罢归。著有《读书正音》、《岭南杂记》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南巡

  • 校注字鉴

    五卷。清方成珪(生卒年不详)撰。成珪字国宪,号雪斋,瑞安(今属浙江)人。嘉庆戊辰(1809年)举人,历官海宁州学正,宁波府教授。精小学,尤嗜校雠古籍。是书系考订元李文仲《字鉴》之作。参照钱馥校本,每字

  • 霞外捃屑

    十卷。清平步青(1832-1896)撰。平步青字景荪,别号常庸、栋山樵、霞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同治进士。曾任江西粮道,并代理布政使。后辞职家居,校辑群书,从事著述,著有《香雪崦丛书》等。《霞外捃

  • 拳拳录

    二卷。清李衷灿(生卒年不详)撰。衷灿号梅村,含山(今属安徽省)人,曾从学鹿善继、孙奇逢等人,官拜荆门州知州。本书共两卷,分内、外两篇。内篇记其讲学言论,认为人心本有觉悟,是可以转迷为悟的,性是永远不变

  • 史品赤函

    四卷。明陈仁锡撰。仁锡字明卿,号芝台,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性好学,喜著书立说。著有《系辞》、《易经颂》、《重订古周礼》、《四书考》、《古文奇赏》等。生卒年及事迹详见《系辞十篇书》条。所编《史品

  • 名山洞天福地记

    见《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