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墨池编

墨池编

六卷。北宋朱长文(生卒年不详)撰。朱长文,里贯不详。朱长文还著有《吴郡图经续记》、《续书断》等书。是编专门论述书学之源流而博采前人之论著。分字学、笔法、杂议、品藻、赞述、宝藏、碑刻、器用,共八门。其中“字学”与“笔法”之一为卷一;“笔法”之二,“杂议”之一、二,及“品藻”之一为卷二;“品藻”之二、三、四、五为卷三;“赞述”之一、二、三及“宝藏”之一为卷四;“宝藏”之二、三为卷五;“碑刻”之一、二及“器用”之一、二为卷六。原作十二卷(亦有二十卷说),盖明以后合并内容形成的。“字学门”收录自汉至宋论书体之文章十八篇。“笔法门”收录自秦之李斯至唐之徐浩论书法、笔法等文章十九篇及叙述具体执笔法、用笔法、结字法等文章六篇,凡二十五篇。“杂议”两部分收录自汉至宋之书法漫议凡二十九篇。“品藻门”分五部分,其一收《梁武帝书评》、《梁庾肩吾书评并略论》及《唐李嗣真(后画品〉》三篇论著;其二、其三收录唐张怀瓘之《书断》上、中、下三部分;其四、其五收录灊溪之《续书断》上、下两卷及序,凡收书法品评之专著五部。“赞述门”三部分,其一收录包括窦息《述书赋》(上)在内的长短文共九篇,其中“晋索靖书势”与“晋刘邵飞白书势”疑朱氏自撰;其二录《述书赋》(下);其三俱收唐、宋之文共十八篇,文章与论著凡二十七篇(部)。“宝藏门”亦三部分,其一收十篇唐代文章,尽记当代之收藏;其二收“唐张彦远释二王记札”一篇;其三收“宋欧阳修集古录目序及其跋”,包括七十一则,始自“周穆王刻石”终至“南唐徐铉双溪院记”的古代书法集录。“碑刻”两部分,其一收录自周至唐各种碑刻共七百七十一处,其中仅唐代就高达六百处之多;其二收录“宫宇题记”、“山水碑铭”、“名人题名”、“传模古人”等约二百九十三处;其后所列“宋碑”、“元碑”、“国碑”,盖明万历年间重刻时增益。“器用”两部分,其一为“笔”和“砚”,其二为“纸”和“墨”,此门乃朱长文编纂集录而成。十二卷之说即前五门成十卷,“器物门”自叙编辑为两卷。《墨池编》俱录前贤要著,在每篇及每卷末皆有精要点评,考核得失,个中己见,俱极敏锐之思。是书搜集广博,胜于张彦远之《法书要录》,为后世书法所宗、书家所评提供了广泛而全面的理论依据,是我国艺术史上重要的书法论著。是编有明隆庆中四明薛晨刊本,明万历李时成刊本,康熙甲午朱氏刊本、汲古阁有旧钞本、雍正刊二十卷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西庵集

    九卷。明孙蕡(1338-1393)撰。孙,字仲衍,广东南海人。洪武三年(1370)举于乡,旋登进士。授工部织染局使,迁虹县(今安徽泗县)主簿。召入为翰林院典籍。出为山东平原主簿,坐累逮系。旋释之,规为

  • 庭闻录

    六卷。清刘健撰。刘健,字汝嘉,江西南昌人。其父刘崑,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吴三桂叛清时为云南同知。他曾著有《吴三佳传》和《滇变记》二书。吴三桂在云南举起反清旗帜后,曾胁迫刘崑投降。刘崑不为所屈

  • 书法离钩

    十卷。明潘之淙撰。潘之淙字无声,号达斋。钱塘(今浙江钱塘县)人。此书荟萃旧说,分门别类,共八十二篇目。卷一为“源流”等十五篇,卷二为“取法”等十二篇,卷三为“学篆”等十一篇,卷四为“体式”等十一篇,卷

  • 卯洞集

    四卷。明徐珊(约1544年前后在世)撰。徐珊,号三溪,浙江余姚人。生卒年不详。官湖南辰州府(今黔阳)同知。著有《卯洞集》。是集凡四卷。卯洞在盘顺中里,介于楚、蜀之间。嘉靖间,徐珊用庙工采木于此处。故积

  • 医学读书记 续记 静香楼医案

    《医学读书记》三卷,《续记》一卷,《静香楼医案》一卷。清尤怡(详见《伤寒贯珠集》)撰。尤氏在此书自跋中说:弱冠即喜博涉医学,自轩岐以迄近代诸书,或信或疑,辄笔诸简。可见此书乃涉猎群籍、自抒心得之言。上

  • 古人几部

    六卷。清陈允衡撰。陈允衡字伯玑,南昌(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曾选编明人诗集数十余种,作《诗慰丛书》。明人陆叔度著《古人几部》一书,记载古代成大功、定大策者。陈允衡以为,古人亦有功成而身死,名立而毁

  • 修武县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冯继照修,金皋、袁俊纂。冯继照,字荻桥,山东淄川县(今山东淄博)人,道光十三年(1833)来任知县。金皋,字枚偶,江苏江阴人,曾任安徽建德县教谕,候选知县。袁俊,字叔英,江苏阳湖县(

  • 夏小正戴氏传

    四卷。宋傅崧卿(生卒年不详)撰。崧卿字子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擢甲科,累官给事中,考功员外郎。《夏小正》本为《大戴礼记》篇目,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夏小正》别出一卷于《大戴礼记》之外,并注为戴

  • 读段注说文札记

    一卷。清邹伯奇(?-1869)撰。伯奇字一鹗,又字特夫,广东南海人。此乃纠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之失的随笔记录。虽仅寥寥数则,但不无可取之处。今存稿本,未刊。

  • 集古录跋尾

    即《集古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