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师伏堂笔记

师伏堂笔记

三卷。清皮锡瑞(1850-1908)撰。皮锡瑞生平事迹详见《易经通论》。皮锡瑞为学博贯经史,遍读经、史、子、集诸部之书,每有考订心得,随笔记述,以成此书,因慕西汉今文学大师伏生,署所居曰“师伏堂”,据之以定书名。所考订多精详,如引《北史·陈奇传》以证俟厘之官,论《北史》之张买奴,明杨淮与杨准为二人,推郑义开国之主不立始祖之庙,辨《思玄赋》注引孔传为非平子自注,考注《纬书》者非后汉宗均等,皆有据可信。又以薛君为薛汉,不从桂未谷、薛夏之说,以为古礼不尽可行于今,不必傅会古礼,颇有见识。又不信《史记》鲁世家、蒙恬传,坚持己见,有自己的看法。足资参证。

猜你喜欢

  • 覆瓿集

    七卷。《附录》一卷。明朱同(约1398前后在世)撰。朱同,字大同,白号紫阳山樵,又号朱陈村民,安徽休宁人。生卒年不详。翰林学士升之子,《明史》附见升传末。著有《覆瓿集》。是集末有范檩跋,称洪武中以人材

  • 优古堂诗话

    一卷。宋吴(约1109年前后在世)撰。吴,字正仲,安徽滁州人。绍圣四年(1097)时中宏词科,靖康时官翰林承旨,与耿南仲朋比为奸,力主割地议和,建炎时谪放以死。其人品殊无足观,然诗话多有可采。其书凡百

  • 周易遵易约编

    十卷。清匡文昱撰。文昱字仲晦,一字监斋,山东胶州人,乾隆举人。据其自序,“因传以翼经,未尝溢词于传外,故曰遵易”。自称自十九岁学易,数十年不改,所著凡六、七十万余言,因无力付梓,故节要约言之,故曰约编

  • 国语

    二十一卷。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但也有不同说法。认为是战国时代史官所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著有《左氏春秋》(即《左传》)和《国语》等书,是春秋时期著名史学家。《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 夏小正经传集解

    四卷。清顾凤藻(生卒年不详)撰。顾凤藻,字梧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举人。是书以宋韩元吉所刻《大戴礼记》为主,其中有错则以傅崧卿本订正。是书体例较为谨严。书前有道光元年(1821)夏文焘序,后有自序

  • 毗陵集

    十五卷。宋张守(约1118年前后在世)撰。张守,字全真,一字子固,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县)人。生卒年不详,崇宁元年(1102)进士。高宗即位,召为监察御史。绍兴中,历官参知政事兼权枢密院事。以资政殿大

  • 常变通考

    三十卷。朝鲜柳长源撰。柳长源字叔远,号东岩,全州人,生卒年不详。此书按顺序目录如下:《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礼》、《学校礼》、《国恤礼》、《“家礼”考疑》。此书以朱子《家

  • 经典释文

    三十卷。唐陆德明撰。德明生于南朝陈,卒于唐贞观初(约550-约630年),吴县(今苏州市)人,其名陆元朗,字德明,以字行世。唐经学家和训诂学家,博通经籍,与孔颖达齐名。历仕陈、隋、唐三朝,隋炀帝时曾任

  • 六经三注粹抄

    明许顺义撰。顺义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字如斋,晋江人。此书无序跋,不知何时所作,根据其版式判断,当是万历以后的坊本。所谓六经,是指《易》、《诗》、《书》、《春秋》、《礼记》、《周礼》六部经书。书名显系杜

  • 九容公式

    一卷。清王季同(1874-1947)撰。王季同,原名王季锴,字小徐,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元李冶《测圆海镜》卷首的“圆城图式”给出了通、边、底、黄广、黄长、高、平、大差、小差、皇极、太虚、明、之十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