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戴东原转语补释

戴东原转语补释

四卷。曾广源撰。广源字浩然,湖北江陵人,曾任教于中国大学等校。尚著《等切南针》、《反切释例》等。是编分四章:卷一释序、卷二释韵、卷三释声、卷四释章。是编之作专为证明《声类表》即《转语二十章》,以《转语叙》与《声类表》相较知之。叙云:“今别为二十章”,以《声类表》每行二十格按之,知每格即为一章也。又云:“其为声之大限五”,即表之声类也,其数适五;“小限各四”者,即每类之各有四等也。又云:“参伍之法,‘台’、‘余’、‘予’、‘阳’,自称之词,在次三章。‘吾’、‘’、‘言’、‘我’,亦自称之词,在次十有五章。截四章为一类,类有四位。三与十有五,数其位皆至三而得之,位同也。”按《声类表》,“台”“予”“余”“阳”皆喻母,在首格三位,“吾”“卬”皆疑母,在《二十章》为第十五章,在小限则为第三位。是《叙言》与《表》合,则《表》之为转语,可以论定(按赵邦彦有《戴氏声类蠡测》,与曾说同),而世以为《转语》已佚者。考戴氏之卒,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四月,距《表》成祇二十日,既不为例言以发其义,而丙申(1776年)答段氏书又浮沉至身后始达,段氏为《声类表叙》,只称戴氏论韵集诸家大成,于声位之说不能有所发明。而孔继涵刻《东原遗书》,见遗稿大题无标为“转语”者,遂谓《转语》已逸,取戴氏丙申春问答段氏论韵书与《声类表》合为一刻,而别录《转语叙》于《文集》。自是,《叙》、《表》撕裂,无所取证,后人乃疑《叙》为徒作,以《声类表》为专表韵部矣。案曾氏之说不无道理,《转语二十章序(叙)》,作于乾隆丁卯(1747年),《声类表》亦刊于是年。《序》云:“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则其义亦可以比之而通。”又云:“昔人既作《尔雅》、《方言》、《释名》,余以谓犹阙一卷书,创为是篇,用补其阙,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其旨与《声类表》亦同。曾氏既持是说,遂思补戴说之未逮,撰《释韵》、《释声》、《释章》三篇以补之,然曾氏功力不及,所释内外转、母、位、清浊诸条,语多纠谬,颇为人所诟病(见魏建功《古音系研究》)。是编有民国十八年(1929年)刊本。

猜你喜欢

  • 入江巨川编

    齐召南著。齐召南,天台人,著有江道编、入汇巨川编等。《入江巨川编》小方壶斋本,目首涪江,次嘉陵江,次渠汇,次黔江,次澧水,次阮水,次湘水,交洞庭湖,次汉水,次云梦,次章水,次贡水,次赣江,次盱江,次上

  • 石初集

    十卷。《附录》一卷。元周霆震(1292-1379)撰。霆震,字亨远。安成(今属江西)人。以先世居石门田西,自号石田子初,简称石初。早年刻意学问,曾从宋诸遗老游。延祐中,行科举法,再试不中,于是杜门专意

  • 周易统略

    一卷。辑佚书,晋邹湛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邹湛字润甫,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官至少府。其事见于《晋书》本传。据《隋书·经籍志》,《周易统略》凡五卷。《新唐书》、《旧唐书》则作

  • 流注指微赋

    一卷。元何若愚(生卒年不详)撰。何若愚生平事迹不详。此书载于《永乐大典》中。此书原注中称“《指微论》三卷,亦是何公所作。探经络之赜,原针刺之理,明荣卫之清浊,别孔穴之部分。然未广传于世,于内自取义以成

  • 燕京评花录

    见《品花宝鉴》。

  • 蕉林诗集

    十八卷。清梁清标(1620-1691)撰。梁清标,字玉立,号蕉林、苍岩,直隶正定(今属河北)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选为庶吉士。明亡,一度投降农民军,后又降清,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先后任兵部

  • 濂关三书

    无卷数。清王植(详见《四书参注》)撰。该书取《太极图说》、《通书》、《西铭》三书,将朱熹之注列于前,采诸家之说附于后,亦时时参以己意。王植于宋五子书皆有注,因《皇极经世书》、《正蒙》二书注者较少,故王

  • 礼含文嘉

    不分卷。清黄奭辑。题名为《礼含文嘉》的书历史上有两种:其一是《文献通考》所论及的一部术数书,著者不明。另一部则属《礼纬书》,其文已多遗逸,黄奭则从群书中辑录成编,内容是谈国君文治之事,可分五项:第一、

  • 房县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杨延烈修,郁方董等纂。杨延烈,字子扬,山东章邱人,进士,官房县知县。郁方董,字小晋,江苏嘉定人,主簿衔。县志,明弘治时教谕陶釜修《房县志》六卷,嘉靖时主簿严光修《房县志》,俱无传本。

  • 五岳卧游

    一卷。明闵景贤辑。此书原名《卧游清福编》,为余瞻白手纂。前有陈继儒序,称游山之难,非具灵根、胆智,捷如猿鸟者不能游,此语少见。此编为东岳泰山(节录宋代洪迈《泰山录》、明代李裕《登泰山记》、王世贞《游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