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所订毛诗故训传

所订毛诗故训传

三十卷。段玉裁(1735-1815)撰。段玉载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居老人。江苏金坛县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考据学家。玉裁生而颖异,读书有兼人之资,年十三岁,补诸生,学使尹会一授以小学。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至京师,好戴震之学,遂师事之。以教习得贵州至屏县知县,后调任四川巫山县知县,以父老引疾归。卜居苏州之枫桥,杜门键户,专心著述三十余年。在京师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后又结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贡献极大。玉裁博览群书,于周、秦、两汉书无所不读,著术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以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他的《六书音均考》,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戴震伟其所学之精,云自康以来讲韵学者所未发。而《说文解字注》则积三十余年功力写成,体大精深,为前所未有。此外,主要著述还有《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文订》及《经韵楼集》等。玉裁是书合传为一篇,置于经后,以复古经传别行之旧,最为可取,其它实多未安。然颇为世推重,学海堂本钱塘严杰跋云:“后之人有专为《毛传》作疏者,宜以此为定本。”其后陈奂作《诗毛氏传疏》,果多从之,殆不免私其乡人。如《葛覃》“归宁父母”,《传》云“父母在则有时归宁耳。”段引或云:“此九字恐后人所增。”然《泉水》序言“卫女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则此传正与序合。自惠周惕《诗说》,谓诸侯夫人无归宁之礼,诸儒咸信其说。段既疑此九字为后人所增,陈更附和之,复以为笺语窜入传文,纷纭之论,大都逞意。又段以《说文》引《诗》,“以晏父母”即“归宁父母”之异文,亦属悬揣。至于谓“归宁父母”,为嫁而事舅姑,《诗》多言后妃在父母家之德,而及于归善事舅姑,化天下以妇道,故曰后妃之本也。则又以序归安父母,属诸舅姑,益支离无据,山阳丁晏著《毛郑诗释》,末附书《段氏校定毛诗故训传》后一篇,于段氏疏舛处多所纠正,读是编者不可不一检观丁氏之书也。是编有嘉庆丙子(1816)七叶衍禅堂刊本,经韵楼本。

猜你喜欢

  • 九经字样疑

    一卷。清孔继涵(详见《五经文字疑》)撰。本书与《五经文字疑》为同时之作。因此书中对石刻缺字,根据马本增补的加以著录,对石刻阙字,马本不缺,因疑而不予以增补的,也加以著录。就象《五经文字疑》一样,本书也

  • 紫微诗话

    一卷。宋吕本中(详见《春秋集解》)撰。吕本中,又称紫微郎,故诗家称吕紫微。是诗话亦以紫微名。其人学出黄庭坚,作《江西宗派图》以陈师道二十四人序列于其下。宋诗之有流别,实始于此。方回“一祖三宗”之说兴,

  • 优古堂诗话

    一卷。宋吴(约1109年前后在世)撰。吴,字正仲,安徽滁州人。绍圣四年(1097)时中宏词科,靖康时官翰林承旨,与耿南仲朋比为奸,力主割地议和,建炎时谪放以死。其人品殊无足观,然诗话多有可采。其书凡百

  • 范文正公奏议

    二卷;书牍一卷;范忠宣公奏议二卷,明范惟一编。范惟一是范仲淹的第十六世孙,曾任湖广按察司佥事。该书卷首题有朱希周、孙承恩、文征明、陆师道同校,前后无序跋,只在文正奏议前有韩琦的旧序一篇。清代康熙年间由

  • 镶黄旗汉军洪氏支谱

    一卷。清洪氏子孙撰。该谱为明末清初洪承畴本支宗谱。以承畴为第一世,自一世以下凡谱九世,皆本房之一支。历叙名字表号、身世略历、生卒年月、莹域山向以及妻室子嗣等。断制极为得体,可谓家乘中之善本。现存抄本。

  • 改定崔氏易林

    四卷。清牟庭撰。庭原名廷相,字陌人,号默人,山东栖霞人,乾隆优贡生。著有《雪泥书屋杂志》。《崔氏易林》旧题作西汉焦赣撰。牟氏据《后汉书·儒林传》等资料,考定《易林》乃崔篆所撰。另《易林》卷首有费直序一

  • 克斋词

    一卷。宋沈端节撰。端节字约之,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寓居溧阳(今属江苏)。淳熙三年,知衡州,提举江东茶盐,仕至朝散大夫,江东提刑。能词,吐属清约,颇具风致;措词用语,含情带意。冯煦于《蒿庵

  • 益阳县志

    二十五卷首一卷,清姚念杨等修,赵裴哲纂。姚念杨,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曾任益阳县知县。赵裴哲,益阳县人,候选教谕。《益阳县志》同治八年(1869)刻本,共二十五卷首一卷,分为十二门。一,舆地志,为目七

  • 诗经精义汇钞

    四卷。清陆锡璞撰。锡璞有《诗经精华汇钞》,见前。本书体例与《精华汇钞》相同,只一繁一简而已。卷首有锡璞自序,斥汉学为曼衍支离,与前书一样,不免门户之见。此书有道光三十八年(1838)刻本。

  • 直隶绵州德阳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清阚昌言纂修。阚昌言,湖北安陆人,进士,曾任德阳县知县。德阳县志创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纂修者为邑令别楣。当时应大吏檄调,临时纂辑,仅写本一册,未成书。阚昌言任县令后,病其略而弗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