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新方言

新方言

十一卷。近人章炳麟撰。章炳麟(1869-1936)字太炎,一名绛;初名学乘,字权叔。浙江余杭县人。从俞樾学,又问学于黄以周。年二十七加入康有为发起的“强学会”,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参加维新运动,被清廷通辑,亡命日本。后因倡导资产阶级革命被捕入狱。自1904年起,先后任《大共和日报》主编、护法军政府秘书长等。晚年以讲学为业。1936年病逝于苏州。学问渊博,在语言文字研究上成就尤为卓越,为清代朴学殿军,并开创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章黄学派”。著述甚丰,有《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国故论衡》、《庄子解故》、《訄书》等,后人辑为《章氏丛书》。《新方言》搜集方言俗语八百余条,仿《尔雅》体制,分为《释词》、《释言》、《释亲属》、《释形体》、《释宫》、《释器》、《释天》、《释地》、《释植物》、《释动物》等十篇。每篇为一卷。第十一卷为音表。末附《岭外三州语》一篇,考释惠州(今广东惠阳)、嘉应州(今广东梅县)、潮州(今广东潮安)客家话中一部分词语的来源。书前有自序,书后有刘光汉、黄侃的跋语。章氏对清人的方言著作十分不满,认为杭世骏、程际盛二家之作,不过抄录字书而已,既不能疏通证明,又不能和当时的方言结合。钱大昕之《恒言录》“沾沾独取史传为证,亡由知声音文字之本柢”。翟灏之《通俗篇》“虽略及训诂,亦多本唐宋以后传记杂书”,不能结合古训,且缺乏分析说明。而章氏《新方言》则以“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为原则,根据声韵通转规律,以古语证今语,以今语通古语,从时、地两方面,把语音、语义密切结合起来,说明某些方言词的错综变化。如卷一《释词》:“《方言》:‘訾,何也。’今通语曰‘曾’,俗作‘怎’。或曰‘訾’音转如‘债’。四川成都以东谓‘何’曰‘訾’,杨越亦如之。‘訾’转债者,脂支对转。”章氏《新方言》确较杭、程等人著作前进了一大步,但由于章氏笃信“今之殊语不违姬汉”,一定要把“笔札常文所不能悉”的方俗语词,在《尔雅》、《方言》、《说文》中求得本字,因此往往失于主观臆断。关于这个问题,章氏弟子沈兼士《今后研究方言之新趋势》(收入《段砚斋杂文》)认为:“表示语言的文字,本不一定都用本字”;语词随时孳生,“后起的语言,不必古书中都有本字”。“语言往往因种族交通而发生混杂的状态,倘一切以汉字当之,恐反昧其来源”。并且“中国的语言由单缀音逐渐变为多缀音,而文字学家仍拘守著‘字’,不注意到‘词’,对于复音词往往喜欢把他拆开来,一个一个替他找本字,殊为无谓”。沈氏认为研究方言的方法可以分纵横两方面:纵的方面应该从事“各代记载中方言之调查和比较”,“单缀语渐变为多缀语之历史的研究”,“语言与文字之分合的研究”,“语源的研究”;横的方面应该从事“语汇之调查”,“同一意义之各地方言的比较研究”,“各地单语之词性变化法的比较研究”,“与异族语之关系的研究”。沈氏的这些观点,至今亦应认为是正确的。由此亦知章氏的《新方言》虽较清人的方言作品前进了一步,但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都是陈旧的,使这部书的价值受到影响。《新方言》收入《章氏丛书》(1919年),通行的是浙江图书馆的校刊本(1917年)。

猜你喜欢

  • 黔草

    二十一卷。明郭子章撰。郭子章,字相奎,号青螺,又自号衣生,江西泰和人。详见《粤草》条目(已著录)。是集自为一编,共二十一卷,乃其巡抚贵州时作。总目所题二十一卷,而第八卷分九子卷,第九、第十、第十一、第

  • 商子

    五卷。周商鞅(约前390-前338)撰。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公孙氏,名鞅,故又被称为公孙鞅或卫鞅。曾在魏相公叔痤家做过家臣,后入秦国,辅佐秦孝公。初为左庶长,很快升为大良造。秦孝公十二年(前350)

  • 桂文襄奏议

    八卷。明桂萼撰。桂萼(?-1531),字子实,号古山,安仁(今江西余江东北)人。正德进士,授丹徒知县。嘉靖初任南京刑部主事,与张璁同时上疏请称孝宗为皇伯考、兴献王皇考,迎合帝意,由此备受宠信,不久升任

  • 国朝经学名儒记

    一卷。清张星鉴(生卒年不详)撰。星鉴字纬余,别字问月,江苏昆山人。生平笃好说经之书。该书收清朝著名学者,据本传及各书序,详其居里及撰述之目。立身行事,略而不详,无关经学的撰述不收。以汉学为宗,讲求宋学

  • 三朝宸帖

    二卷。明董其昌生平见《红绶轩帖》书。此帖为明柏乡(今属河南省)吕兆熊官任凤阳巡抚时,由于其祖父、父亲及妻室等三代受到朝廷诰封,而请求董其昌作此书。该书计有诗文十六首,共二卷,且有董氏自题成书原因。与董

  • 群经说

    四卷。清黄以周撰。黄以周,本名元同,后改今名,而以元同为字,浙江定海人。生卒年不详。同治九年(1870)优贡,曾任处州教授。是书为南菁书院所刊,王先谦《经解续编》曾刻其《经说略》二卷,但不是此书的全部

  • 杜律疏

    八卷。清纪容舒撰。纪容舒生平详见《唐韵考》辞目。本书共八卷。因纪容舒认为顾宸所撰《辟疆园杜诗注解》繁碎太甚,又多穿凿附会,故汰其芜杂,参以己意,以成是编。初名《杜诗详解》,后因所解皆为律诗,又字字句句

  • 五车韵瑞

    一百六十卷。明凌稚隆(生卒年不详)撰。凌稚隆著有《春秋左传评注测义》。本书仿《韵府群玉》,而又稍加变化其体例。在每一韵之下,先列小篆一字,之后以韵隶事。其排列的顺序为:经、史、子、集、杂。又以赋、颂、

  • 节妇传

    十五卷。清杨锡绂(1701-1768)撰。杨锡绂字方来,号兰畹,清江(今属广西)人。雍正五年(1727)进士,官至漕运总督。除本书外,尚著有《四知堂文集》等。《节妇传》记述清朝前期节妇烈女的事迹,立传

  • 闽清县志

    八卷,首一卷,民国杨宗彩修,刘训瑺纂。杨宗彩,民国初年任闽清县知县。明万历间曾先后两修志乘,然其书均已散失。清顺治中,邑令姜良性再修闽清志略,书亦不存。乾隆七年(1742)县令姚循义再次重修县志,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