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二二>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明书

明书

①四十五卷。明邓元锡撰。是书记录明太祖至世宗间史事,计帝典十卷,后妃内经一卷,外戚传一卷,宦官传一卷,臣谟五卷,名臣九卷,循吏三卷,能吏一卷,忠节一卷,将谟一卷,名将一卷,理学三卷,文学二卷,心学三卷,列女一卷。其中分类芜杂,有不少舛误、颠倒。② 一百七十一卷。清傅维鳞撰。傅维鳞字掌雷,一字歉斋,初名维桢,明末吏部尚书傅永淳之子,灵寿人。傅维桢为顺治年间进士,由编修出任东昌兵备道,以治行第一,升左副都御史,曾上《劝学疏》,语极恳切,累进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著有《歉斋说书》、《四思堂文集》。《明书》由其子傅燮诇(汀州府知府)所镌。康熙十八(1679年)诏修《明史》时曾征此书入史馆。该书原有三百卷,《四库全书》载浙江孙仰曾家藏本仅一百七十卷,包括本纪十九卷,世家三十三卷,宫闱纪二卷,表十二卷,志二十二卷,记五卷,世家列传七十六卷,叙传二卷,作者自称搜求明代行藏印钞诸书,与家乘文集碑志聚书三百余种,九千多卷,同时还参考《实录》,考订异同而成书,可见史料来源是相当广博的。但该书体例庞杂,失当之处也颇多,例如土田、赋役、食货分三志,服玺、舆卫分二志,皆是《通典》、《文献通考》类书之体,非史法也;刘基不入勋臣、宋濂不入文学,却以曾经仕元,均与危素等人列入杂传等等,不可尽数。大概是傅维鳞所处时代距明亡不远,而一代之史记载浩繁,非综括始终不能得其条理,作者以一人之力虽能凑合成编,但动辄矛盾,亦是势所难免的。

猜你喜欢

  • 东天目山志

    二卷。清释松华、陈兆元同撰。松华,昭明禅寺住持。陈兆元,生平不详。明徐嘉泰著有《天目山志》四卷。后章之采辑《东西天目志》八卷,以天目山东西二峰辑为二志,各分四卷。杭州太守李烨然合而刻之。至清初又分刻之

  • 新世说

    八卷。晚清易宗夔撰。易宗夔字蔚儒,湖南湘潭人,生卒年不详,清末至民国初在世。所著《新世说》仿刘义庆《世说新语》体,记事上起清初,下至近代。分类标目,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假谲”、

  • 听园读左随笔

    二十卷。清李艺元撰。艺元,长沙(今湖南长沙)人。该书是作者研读《左传》的心得体会,笔录而成。不录经传全文,有所论说,就分条罗列。对《左传》中的经义、文字训诂、人名地名有所考订。该书卷首至卷八为《测义》

  • 注解伤寒论

    十卷。金成无己(1063——1156)注。成无己,本为宋代山东聊摄(今山东省阳谷县)人,靖康(1126)后其地入金,遂为金人。他出生于医业世家,聪敏好学,博闻强记,对医理研究精深,于临床亦颇有经验。成

  • 列国政要

    一百三十三卷。清端方(1861-1911)撰。端方,字午桥,号匋斋,托忒克氏。满洲正白旗人。光绪举人,授工部主事,后升为山东按察使。戊戌变法得光绪帝信任,督办农工商局。以后得荣禄保护和慈禧信任,变法失

  • 医方大成

    见《类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

  • 龙筋凤髓判

    四卷。唐张鷟(约660-741)撰。张鷟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唐高宗调露年间考中进士。授歧王府参军,累官至学士,四门员外郎,终于龚州长史。其事迹载于两《唐书》其孙张荐传中。据说

  • 审岩集

    九种,二十三卷。清杨于果编。杨于果字硕亭,秦安(今山东省秦安县)人。生卒年不详。十四岁会做诗,三十岁中进士,后在长阳、汉川等地做知县,著有《群经析疑》、《二十一史史概》等著作。丛书所收九种为:杨于果《

  • 六艺论

    ①一卷。汉郑玄(见《周易注》)撰。清孔广林(生卒年月待考)辑。广林字丛伯,山东曲阜人,清代经学家,孔继汾之子,孔广森(1752-1786)之弟,孔子六十八代孙。著作有《尚书大传注》四卷。《周官臆测》六

  • 山东图书馆书目

    九卷。袁绍昂编。袁绍昂,生平不详。该馆曾经购入海源阁若干书籍,是为其馆藏书目。四部各列一卷,群经合刻、诸子合刻各置二部之首,除设石经外,依照《四库》的分类编排,顺序稍有变化。每书记书名、卷数、撰者、版